经观感知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情绪问题,有时候这些情绪并不会直接以心理状态的形式呈现出来,而是通过身体的一些异常反应来向我们发出信号。
曾经有个妈妈,带着14 岁的儿子前来求助。男孩是寄宿学校初二的学生,近一个月反复出现奇怪的症状:晚自习下课后回到宿舍,突然感觉喉咙像被人掐住一样,喘不上气来。送到医院后,耳鼻喉科、呼吸科做了全面检查,显示并没有异常。然而,这种症状好像按了 “循环键” 一样,白天在学校频繁发作,一天五六次,每次持续几分钟到十几分钟不等,可回到家却又奇迹般地缓解。母亲焦急不已,因为医生说没病,可孩子却明明那么痛苦。
男孩的症状让我首先想到的可能就是焦虑的“躯体化” 。当我们习惯了压抑自己的情绪,身体就会成为情绪的 “代言人”,以各种各样的身体症状来替我们表达那些未被满足的心理需求。
在后续的咨询过程中,我建议男孩去医院精神科做专项检查。检查结果证实了我的猜测:他并非单纯的 “身体疾病”,而是患上了过度换气综合征,这是焦虑情绪引发的常见躯体化反应之一。当人处于焦虑状态时,呼吸会不自觉加快、变浅,导致体内二氧化碳浓度过低,从而引发呼吸性碱中毒,出现喉咙发紧、胸闷、手脚麻木,甚至类似 “窒息感” 的濒死体验。
其实,这样的情况并非个例。在男孩之后的两年里,我陆续接待过四五位类似的来访者。
一位高三女生,总是在模考时频繁出现 “心口剧痛”,多次被送往急诊,最终确诊为焦虑引发的心脏神经官能症;一位职场妈妈,总觉得 “头皮发紧、像戴了紧箍咒”,在皮肤科、神经内科辗转无果,后来发现其实是长期压抑对家庭矛盾的愤怒导致的紧张性头痛……
这些案例揭示了一个规律:焦虑情绪往往会通过身体的症状 “具象化”。当我们说 “我很紧张” 时,身体可能表现为手抖、胃痛、呼吸急促;当我们压抑愤怒时,可能转化为偏头痛、肩颈僵硬;甚至那些说不清道不明的 “心慌”“无力感”,都可能是情绪在身体里的投影。
心理学中的 “躯体化”,指的是心理压力或未被表达的情绪转化为身体症状的现象。大脑的 “情绪处理器”长期超负荷运转时,身体就会接替成为情绪的 “出口”。从进化角度来看,战栗、肌肉紧绷本就是情绪的原始表达方式,只是现代人习惯用 “理智化” 去压抑情绪后,身体才不得不以更隐蔽的方式 “发声”。
就像这位男孩,在寄宿生活中可能积累了大量无法言说的情绪:对陌生环境的恐惧、对成绩的焦虑、对父母陪伴的渴望…… 而当这些感受被 “男孩子要坚强”“别给老师添麻烦” 等规训压制时,身体便以 “喉咙窒息” 这种极具象征性的方式,替他喊出 “我受不了了”。
身体的各个系统都会受到情绪的影响,并以不同的方式呈现出来。
在呼吸系统方面,情绪可以看作是情绪流动的 “呼吸阀”。当我们压抑愤怒或悲伤时,胸腔会收紧,呼吸变得急促而浅表;而长期压抑热情的人,呼吸也可能变得浅表。比如男孩的 “喉咙窒息感”,焦虑情绪让他的呼吸变得急促而浅,身体通过 “窒息感” 来试图传递 “我需要停下来,照顾自己的情绪” 这样的信息。
神经系统则是情绪能量的 “过载警报”。当情绪能量不断积累却无法释放时,神经系统会通过功能紊乱发出警告,表现出心悸、失眠、头痛、疲劳等症状。比如高三女生的 “心口剧痛”、职场妈妈的 “头皮紧箍咒”,本质上都是神经系统对长期焦虑的 “过载反应”。
肌肉骨骼系统可以看作是情绪压力的 “容器”。长期处于紧张状态,如工作压力大,会导致肌肉持续收缩;而未被释放的压力会转化为慢性疼痛,像肩颈僵硬、偏头痛、腰背痛等。很多办公室一族,长期的紧张和压力无法及时得到释放,肩颈和手臂肌肉成了 “情绪垃圾桶”。
消化系统就像情绪的 “初筛滤网”,胃更是堪称 “情绪晴雨表”。日常里,我们常说 “这事吃得消吃不消”,或是 “打落牙齿和血吞,把委屈硬咽进肚子里”,这些看似俗常的表达,其实都暗含着情绪与消化的天然关联。仔细想想,生活中类似的体验并不少见。当我们遭遇焦虑,感觉生活乱了套,常常就会 “茶饭不思”,这是焦虑在作祟;而当内心空虚、情感无处安放时,又容易借食物填补,陷入暴饮暴食的循环。在实际接诊中,焦虑情绪所带来的消化问题也屡见不鲜。好比一位职场妈妈,因家庭矛盾积压愤怒,可又无处释放,每到紧张时刻,胃就 “跟着遭罪”。
那么,我们该如何从身体信号去解码心理需求呢?
首先是建立身体觉察日记。记录下症状的具体表现,比如 “喉咙窒息感,持续 5 分钟”,以及伴随的情绪,像 “莫名烦躁”,还有近期发生的事件,例如 “被领导误解,我没反驳”。
接着是追溯情绪触发点。问自己:“这个症状出现前,我经历了什么?当时的真实感受是什么?” 要学会区分表面情绪,如 “生气”,和深层情绪,如 “委屈”“害怕”。
然后是解读未被满足的需求。思考:“这种情绪背后,我渴望的是什么?” 男孩渴望的是 “被理解”“有表达的安全感”,职场妈妈渴望的是 “被家人看见付出”。
最后是用行动转化情绪。在身体层面,喉咙紧张时做深呼吸,双手轻抚颈部肌肉放松;头痛时用热敷缓解肌肉紧绷。在情绪层面,可以通过写日记来表达内心感受,比如 “今天我很害怕失败,但我允许自己暂时做不到完美”。在行动层面,尝试向信任的人说出真实感受,如 “我今天被领导批评了,很难过”,或者通过运动来释放压力。
需要提醒大家的是,躯体化反应并不是 “矫情” 或 “脆弱”,而是身体在替大脑承担情绪重负时发出的信号。当我们学会倾听这些信号,就能从 “对抗症状” 转向 “理解需求”,不再强迫自己 “忍住焦虑”,而是去思考:“我真正需要的是什么?”
真正的心理健康,始于对身体信号的尊重。当我们允许情绪通过身体浮出水面,那些曾被压抑的心理需求便会显露出真实的模样,它们或许是对连接的渴望、对边界的维护、对自我价值的确认…… 而回应这些需求的过程,正是我们走向更深层自我的旅程。
免责声明:本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供参考、交流,不构成任何建议。
文字来源于网络。发布者:经济观察报,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sxkyhb.cn/110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