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妈与孩子,真能成为 “朋友” 吗?

爸妈与孩子,真能成为 “朋友” 吗?

心理直通车

几个月前,我带领一场家长团体治疗时,曾就 “亲子关系的现状与期待” 与家长们深入交流。期间,一位家长坦言:“我特别希望能和孩子做朋友。你看现在,她有事从不跟我们说,朋友圈也把我们屏蔽了,我们根本摸不清她每天在想些什么。要是能成为女儿的朋友,既能听到她的心里话,还能帮她出出主意,说不定她也不会走到抑郁这一步。”

这番话立刻引起了其他几位家长的共鸣,大家纷纷表示认同 —— 有人期待与孩子成为 “姐妹”,有人渴望变成 “哥们儿”,核心诉求惊人地一致:若能以朋友的姿态相处,亲子间的沟通或许就能少些阻碍,多些顺畅。

只是,父母与子女之间,真的适合以 “朋友” 定义彼此的关系吗?

从心理学视角来看,“父母和孩子能否做朋友” ,答案并非简单的 “是” 或 “否”,而是需要结合亲子关系的本质、孩子的发展阶段、父母角色的核心功能等多重维度分析。其核心在于:亲子关系中 “父母的权威引导” 与 “朋友的平等共情” 能否兼容,以及这种兼容对孩子的心理发展会产生怎样的影响。

一、先明确:亲子关系与朋友关系的本质差异

心理学中,两种关系的定义与核心功能截然不同:

亲子关系:基于血缘与养育责任,本质是 “不对称的成长支持关系”。父母的核心功能包括:提供安全依恋、建立规则边界、引导正确的价值观。这种关系中,父母天然承担 “照顾者”和“引导者” 角色,需要一定的权威感。这里的权威感,不是控制孩子的想法和行为,而是作为子女可靠的规则制定者。

朋友关系:基于自愿与平等,本质是 “对称的情感互惠关系”。核心功能是情感共鸣、兴趣共享、平等互动,双方无天然的责任或权威差异,更侧重 “彼此满足情感需求”。

二、“父母尝试做孩子的朋友” ,潜在的积极意义

在保持父母核心功能的前提下,融入 “朋友特质”(如共情、倾听、尊重),对孩子的心理发展有显著益处:

1、增强亲子信任,减少沟通壁垒

发展心理学研究发现,青春期孩子的叛逆往往源于 “被控制感” 而非 “被管教”。若父母能以 “朋友式” 的倾听而非说教,回应孩子的困惑(如学业压力、人际矛盾等),孩子更可能主动暴露内心想法,有效避免因压抑而产生心理问题(如焦虑、抑郁)。

2、促进孩子的 “自我认同” 发展

朋友式互动中,父母会更关注孩子的 “个体感受” 而非 “权威期待”。例如,当孩子表达对小众兴趣(如二次元)的热爱时,父母若能以 “好奇而非批判” 的态度回应,有助于孩子确认 “自我价值不依赖于他人评价”,这是形成健康自我认同的关键。

3、培养孩子的 “平等意识” 与 “社交能力”

父母在互动中展现的 “平等尊重”(如询问孩子意见、承认自己的错误等),会内化为孩子的社交模板。孩子会潜移默化地学会如何与他人平等合作、如何尊重不同观点,这对其成年后的人际关系(如亲密关系、职场合作)至关重要。

三、过度强调 “做朋友” 的风险:警惕角色模糊带来的伤害

若父母放弃核心的 “引导者” 角色,单纯追求 “和孩子做朋友”,可能对孩子的心理发展造成负面影响:

1.破坏 “安全基地” 功能,导致孩子安全感缺失

鲍尔比的依恋理论指出,孩子(尤其是婴幼儿期)需要一个 “稳定、可靠的权威照顾者” 作为 “安全基地”—— 知道 “父母会为我兜底”,才能勇敢探索世界。若父母为了 “做朋友” 而放弃规则(如允许孩子无节制玩手机、无原则突破底线),孩子会因 “边界模糊” 感到混乱:“到底什么是对的?遇到危险时,父母真的能保护我吗?” 长此以往可能促使孩子形成焦虑型依恋。

2.弱化 “社会化引导”,导致孩子规则感缺失

孩子的道德发展需要经历 “他律到自律” 的过程:先通过父母的规则(如 “打人不对”)理解社会规范,再内化为自我约束。若父母因 “怕破坏朋友关系” 而放任孩子的错误行为(如撒谎、欺凌同学),孩子会难以理解 “行为后果”,成年后可能因缺乏规则感遭遇社会挫折(如职场冲突、法律风险)。

3.投射父母的 “情感需求”,忽视孩子的成长需要

部分父母过度追求 “和孩子做朋友”,实则是为了满足自己的 “被认同需求”(如 “孩子跟我亲,说明我是好父母”)。例如,父母向孩子倾诉过多成年人的焦虑(如夫妻矛盾、经济压力),甚至让孩子 “安慰自己”,会导致角色反转—— 孩子被迫承担 “照顾者” 角色,压抑自身需求,形成 “小大人” 式的心理创伤。

结论:父母可以成为孩子们“具有引导功能”的朋友,关键在 “平衡”。

心理学视角下,健康的亲子关系可以是 “父母核心角色” 与 “朋友特质” 的融合,而非非此即彼的选择:

01、对婴幼儿期0-6 岁的孩子

父母的 “权威引导” 优先级更高。此时孩子需要明确的规则(如 “饭前洗手”)和稳定的照顾,朋友式互动可体现在 “游戏陪伴”和“情感回应” 上,如蹲下来和孩子一起看蚂蚁,及时回应孩子的情绪和情感需要,但不能替代 “规则建立”。

02、对学龄期6-12岁的孩子:

“父母权威引导角色”向“朋友平等共情角色”的过渡阶段。这一阶段的孩子正处于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中的 “具体运算阶段”,他们开始形成逻辑思维能力,能理解规则的意义,却仍需要明确的边界感来构建安全感;同时,埃里克森的 “勤奋对自卑” 发展阶段指出,他们渴望获得他人的认可与尊重,尤其是在同伴交往中逐渐形成的 “平等意识”,会自然投射到亲子关系中。因此,父母的角色不能再是婴幼儿期 “全知全能的权威者”,也尚未到青春期 “平等对话的陪伴者”,而是需要在 “引导” 与 “共情” 之间找到动态平衡,完成角色的渐进式转型。

03、对青春期12岁-18岁的孩子:

朋友式的 “平等尊重” 需增强。此时孩子开始追求独立,父母应减少 “命令式沟通”,多以 “建议者” 身份互动,如 “你觉得这件事这样处理怎么样?”,但仍需保留 “底线原则”(如安全、道德)的引导权。

总之,父母不能 “只做朋友”,但可以 “带着父母的责任,做孩子可信任的朋友”—— 既有 “我会保护你、引导你” 的可靠,也有 “我愿意理解你、尊重你” 的温暖。这种平衡,才是对孩子心理发展最有益的亲子模式。

本文转载自公众号“回医心理科特需病房”

来源:北京回龙观医院心理科特需病房

免责声明:本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供参考、交流,不构成任何建议。

文字来源于网络。发布者:经济观察报,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sxkyhb.cn/15754.html

(0)
经济观察报的头像经济观察报
上一篇 2025年8月20日 下午2:17
下一篇 2025年8月20日 下午2:17

相关推荐

  • 六轮审判官司未了 中融信托8550万元“咨询服务费”究竟如何界定

    2013年,中融国际信托有限公司(下称“中融信托”)通过中国民生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太原分行(下称“民生银行太原分行”),用12个信托项目向山西交通运输投融资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下称“山西交投”)提供总计155亿元的信托贷款后,以“咨询服务费”的方式将约8550万元资金,转入时任民生银行太原分行投资银行部总经理刘洋控制的账户中。 2020年10月,刘洋案发,他因涉…

    2025年7月20日
    1700
  • AI转型的认知跃迁

    谢祖墀/文 人工智能(AI)的快速崛起正在重塑全球商业格局,成为任何一家企业都无法回避的战略议题。从制造、零售、医疗到金融,AI引发的不仅是技术层面的更新换代,更是对传统经营范式、组织架构乃至管理哲学的系统性挑战。 在这场深刻且广泛的变革中,企业再无“等待观望”的空间,唯有主动拥抱人工智能,才能在下一轮产业竞争中占据先机,实现从“被动适应”到“引领变革”的战…

    2025年6月8日
    2500
  • 《亚维农少女》与毕加索:现代艺术的解构宣言

    作者 耳语美术馆 巴勃罗・毕加索的《亚维农少女》创作于 1907 年,耗时近一年完成,是 20 世纪现代艺术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作品。这幅画不仅颠覆了传统绘画的视觉语言,更开启了立体主义艺术的先河,深刻反映了毕加索在艺术探索中的突破性思维与时代精神的碰撞。 20 世纪初的欧洲正经历着社会、文化与科技的剧烈变革,传统艺术体系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毕加索受非洲原始…

    2025年6月5日
    2400
  • Brand Finance 发布2025年全球奢侈与高端品牌价值榜

    行业动态 近日,英国知名品牌评估机构 Brand Finance 发布了备受瞩目的 2025 年全球最具价值高端品牌年度排名。 一直以奢华与时尚著称的香奈儿,今年表现格外亮眼,成功超越路易威登,跃居第二名。榜单第一至第十名依次为保时捷、香奈儿、路易威登、爱马仕、劳力士、迪奥、卡地亚、法拉利、古驰和娇兰。值得一提的是,爱马仕以精湛的手工技艺和限量生产策略,在高…

    2025年6月2日
    2100
  • 油价冲高回落,全球关注霍尔木兹海峡动向

    经观财经热点 经济观察网讯 6月23日,WTI原油盘初一度涨超4%,但随着市场消化地缘因素消息,涨幅逐步回落,截至发稿报约75.55美元/桶,涨幅收窄至2%左右。地缘局势骤然紧张引发市场短线避险情绪,但交易员也在评估此次事件对供应的长期影响,油价走势出现冲高回落。 据央视新闻报道,当地时间22日,伊朗议会国家安全委员会委员库萨里表示,伊朗议会已得出结论,认为…

    2025年6月23日
    2400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联系我们

400-800-8888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件:admin@example.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30-18: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