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二代”郝健是山东省青州市第一个种植热带植物(下称“热植”)的人。2020年,他种出的一棚茁壮的白锦龟背竹(下称“白龟”)给市场带来了不小的震撼。热植是近年来颇受年轻人喜爱的绿植种类,也被称为年轻人的“新潮玩”,流行的品种包括龟背竹、花烛、蔓绿绒等。
此后五年时间,这座位于北纬36度的温带城市开始大规模种植热植,并逐渐成为中国热植种植最集中的区域之一。大量电商平台上的热植商家来自青州地区,甚至青州种植的一些热植产品还会返销至泰国等热带国家。
目前,青州热植花卉的总产值已经突破10亿元。
青州是中国“花木之乡”。这里曾经出产中国80%的多肉植物,也是兰花等多种花卉的主要产区。在四十多年的发展过程中,青州在基础设施、产业配套等方面形成了优势。更重要的是,这里积累了大量拥有丰富经验和技术能力的农户和企业,“农户+企业”的模式成了青州花卉产业的特色。
产业能力赋予了这座城市不断迭代的能力,让青州能够不断产出满足不同代际爱好的花卉产品:从仙客来、兰花到多肉植物,再到热植。这个过程中,青州在产业中扮演的角色也在不断迭代。
今年4月,青州举办了首届热带植物展览会。展览面积达5000平方米,设有精品展位50个、标准展位140个,还有1000平方米的青州花境大赛景观区。现场有100余家国内展商,以及来自泰国、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新加坡等多个国家和地区的60余家国际展商参展。
青州花卉协会是这场展会的主办方。青州花卉协会会长王新国说,举办这场展会的目的是让青州在热植产业上不再仅仅是一个种植基地,而变成热带植物种植、技术交流、贸易的国际性平台。
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2019年,郝健通过网络发现了一种叫做“白龟”的热带植物。“觉得比较有趣,而且稀有”,他回忆道。当时国内种植者很少,一片叶子就要几百元。抱着试试看的心态,他开始了行动。
当时青州还没有人种植热植,郝健在网上买了3到5棵母本,开始自己摸索种植经验。他发现的第一个关键点是温度,如果按照传统花卉十七八度的温度,龟背长势一般,但如果温度能稳定在二十度左右,龟背的长势就很好。种植是个精细活,在温度之外,化肥、通风等都会影响植物的长势。
郝健的优势在于,作为青州“花二代”,他家里拥有近3000平方米的花卉大棚。这些年,父母在大棚基建上不断投入,大棚配备了水源热泵、棉被、风机、水帘等设施。通过这些设备,郝健能够不断调整大棚内的温度、湿度环境。此外,家里的种植经验也让他能更快上手。“没有种过花的人肯定不清楚其中的很多细节。”郝健说。
2020年,郝健种植的第一棚白龟上市。这一棚白龟给当时的热植市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当时别的白龟都是瘦瘦的一根秆,他那一棚白龟茁壮得不像样。”一位青州本地热植种植户说。
这一年,恰逢白龟行情走高,一片叶子价格能达到1000元至1500元,郝健的这一棚白龟带来的经济效益吸引了当地种植户的目光。
同一年,王新国通过贸易商接触到了白龟等热带植物,他的花卉公司也开始进入这一新的市场。
王新国说,青州年轻人做电商的比较多,他们对信息的敏感度比较高。通过抖音、小红书等平台,青州的年轻人迅速捕捉到热植潮流,也陆续开始进入热植领域。到2022年,王新国发现青州的热植产业已经颇具规模。
2022年去泰国考察时,王新国发现泰国作为热带国家,也是全球热植产业的汇集地,其不少热植品种是在中国完成的培育,再由中国出口到泰国。其中,不少品种都是从青州出口,这让他意识到中国在热植产业链中已经占据了重要的地位。
基于此,吸取青州此前在多肉植物、兰花品类上的经验,王新国开始萌生出一个想法:要在青州举办一场国际性的热植展会,通过这个展会,让青州不再仅仅是个生产基地,而变成热带植物种植、技术交流、贸易的国际性平台。
2025年4月25日,潍坊青州举办了首届热带植物展览会。这场展会的热闹程度远超王新国的预期。“通常三天举办的展会第一天有人参加,第二天就没有人参加了,但我们举办的展会三天内都非常火爆。布展时交易额突破上百万元,第二天直接有上千万元的交易。”
更关键的是,交易主体是产业人士。王新国说:“因为青州是种植型基地,一些外国展商的产品基本上都被青州本地和国内种植商全部买光。外国展商很开心,他们来的目的就是卖货。”展会也让大量外商了解了青州本地热植的培育和种植能力。展会举办后两个月,王新国说,印度尼西亚和泰国的贸易商每个月都会来青州采购。
270万元的天舞
蔡泽铭和他的“天舞”是热带植物展览会的“明星”,频繁出现在不少媒体报道中。蔡泽铭是墨染工坊的主理人,“天舞1.0”是蔡泽铭发掘的变异龟背竹。当时,蔡泽铭大胆地给这株植物定下了270万元的售价,以这一价格计算,一片叶子的价格达30万元。蔡泽铭说这株270万元的“天舞”是母本,已经生长了15年,“天舞有三种颜色变化,分别是瓷白、黄色,还有‘夹心锦’,很稀有”。至截稿时,“天舞”已经有11片叶子。
不同品类热植在关注度和价格上存在巨大差异,这种差异源于热植叶片“斑锦变异”带来的稀缺性,也源于对这种稀缺性的运营和营销的能力。热植市场上曾被热炒的“焦叶橙柄锦”“薄荷芯片”“妙蛙种子”都经历过价格大幅上涨和下跌。高峰时期,一盆“焦叶橙柄锦”的价格超过6万元,现价不足500元。
蔡泽铭进入热植行业比较偶然,原本他在碳纤维行业工作,主要客户是运动设备企业。
2020年,他的妻子杨雅丽先关注到热植市场,并开始从事直播等热带植物电商方面的工作。2023年,由于工厂效益不好,蔡泽铭逐渐将重心转移到热植市场。
蔡泽铭所在的企业有一支规模不小的销售团队,订单减少后,他就让销售团队到各省找寻“稀有的”热带植物,“天舞”就是团队“找回来”的稀有品种。
蔡泽铭想把墨染工坊做成这类高端新品种热植的孵化基地,“天舞”就是其中一个重要的尝试。在墨染工坊,蔡泽铭负责新品种的运营和营销,他的妻子杨雅丽则负责新品种的种植和培育。
杨雅丽每天的工作是在大棚内完成新品种的前期培育,初步形成规模后,再将植物交给合作的农户进行规模化种植。
青州花卉产业的一个特色是产业生态中拥有大量种植经验丰富的农户。青州有136个花卉专业村,主要集中在黄楼街道和弥河镇。大企业通过种苗技术供应农户,农户出土地和劳动力,提供“新增产能”,实现规模化种植。
这种模式让青州花农实现了较高的收入,一户花农每年可以实现20万元至30万元的收入,远高于种植其他作物;但另一方面,农户的参与也会快速打掉产品利润,这种生态倒逼头部企业不停地在育种育苗技术上进行投入,进而培育出新的品种。
王新国说,白龟最初的价格是800元至1000元一片叶子,第二年青州农户大量进入后,价格就降到了三四百元,“这种模式既保证了新品种的持续引入,又通过农户的快速量产迅速降低成本、扩大市场”。
青州优势
只用了两年时间,青州花卉企业千卉千姿就在彩叶芋的培育技术上取得了进展。
彩叶芋是热植的一类,以其如花朵般美丽多彩的叶片而著名。目前国内市场上的彩叶芋主要是国外二三十年前的老品种。两年前,千卉千姿公司开始尝试彩叶芋繁育,千卉千姿的技术团队尝试了光照、烤电、太空育种等多种方式,最终还是选择种子繁育,并突破了扩繁技术,使品种性状稳定。目前,千卉千姿已推出五十多个彩叶芋新品种,预计将成为这家公司今年收益最大的项目。
不过,在千卉千姿创始人单连娟看来,“彩叶芋的成功只是企业的‘无心插柳柳成荫’”,相对于公司此前从事的多肉培育,彩叶芋培育的技术难度要低得多。
单连娟从事花卉产业超过30年,她曾经带领团队攻克新品种兰花在青州的催花难题,创立千卉千姿后,她将主要精力投入到多肉育种领域。
多肉育种是一项复杂且投入巨大的工作。一方面要培育出有市场竞争力的新品种,就需要用世界上最好的品种来杂交。从2013年起,千卉千姿就开始在全球收集稀有的多肉品种,目前收集国内外珍稀品种1910多个。另一方面,育种还需要投入漫长的时间,这要求一家企业的负责人拥有足够的定力。此前,在仙人球育种领域,千卉千姿投入了九年时间,前四年几乎没有成果,第五年才开始有所进步。
在这个过程中,企业投入了大量资金和时间。单连娟认为这种投入是必要的,因为“只有拥有具有自主品种权的品种,才能在行业里拥有更大的话语权”。千卉千姿培育出来的“吕氏毛汉尼”和“米哈诺维奇仙人球”两个品种都曾在市场上引起较大的反响。
正因如此,千卉千姿积累了大量技术经验,并形成了一支完整的人才队伍。这些技术能力在近年彩叶芋的育种中起到了作用。
单连娟说,彩叶芋市场更像是千卉千姿的一次“短期尝试”,“我们打算只做三年,三年后就退出这个市场。因为这个市场技术门槛比较低,对我们来说不是一个可以长久做的事业”。
千卉千姿是青州花卉产业技术能力的一个典型代表。这种长期投入形成的技术能力是青州花卉产业能够在热植种植领域取得优势的原因之一。作为一座位于北纬36度的温带城市,青州能够快速在热植领域形成规模,得益于其在花卉领域形成的各种产业能力,包括技术、物流、配套设备、基础设施等。
以温室为例,据王新国介绍:“与广州地区不同,青州以农户自建温室为主,一方面设备配套齐全,另一方面成本更低。在青州,每平方米50元到60元能租到配套设施很好的大棚,而广州地区需要花费百元左右”。在实现高水准温控的前提下,青州的气候条件反而成为优势,比如昼夜温差大、气候干燥、采光多。
由于花卉种植有超过四十年的时间积累,且毗邻中国蔬菜之都寿光,青州在花卉温控设备、大棚薄膜等领域孵化了一大批优质企业。一位青州花卉企业主表示,在各类花卉设备展中,都有大量来自青州的企业。
青州还拥有一个较为完整的流通网络与物流网络,以及数量众多、经验丰富的“农业技术工人”。王新国说:“青州花农种植经验丰富,一个新品种出来,左邻右舍都是老师,很快就能掌握一种新品种的种植技术。”
一位当地热植种植企业主说:“在青州当地招大棚里的种植人员都很容易,随便招一个农户,种植经验都很丰富,不用培训,直接上岗。相比起来,反而是主播更难招一点,这一点和一些电商经济发达的区域还是有差距。”
此外,围绕花卉这一特色产业,青州当地的政府部门、行业协会、企业和农户之间形成的紧密协作,也是青州的产业优势之一。比如此次的首届热带植物展览会即由青州市花卉产业发展服务中心指导,青州市花卉协会主办。
花城的迭代
1981年,青州农民李鸿儒承包了3亩土地,在种植了粮食、蔬菜后,他在余下的一小块地里种植了花卉。一年下来,他发现种花的效益是种粮的100倍、是种菜的几十倍。在他的带动下,一批当地农民开始种植花卉。
这也成为青州花卉产业的开端。早期,青州主要种植的品种是仙客来、一品红等传统花卉。20世纪90年代,青州这座花城迎来了第一次转型——兰花。
山东绿圣兰业花卉科技有限公司王珉芝是青州第一个规模化种植兰花的人。年逾80岁的王珉芝在20世纪80年代投身花卉种植,一开始,他种植的主要是杜鹃、仙客来传统花卉品种。
1996年,在参加昆明世博会时,王珉芝发现了兰花品种多样,市场接受度高。比如文心兰、大花蕙兰、卡特兰等品种都是青州没有种植过的。昆明世博会后,王珉芝又去了一次昆明,征集各种蝴蝶兰品种,回到青州后,他成立了兰花研究所,开始兰花种植之路。
兰花种植条件较为苛刻。“20世纪80年代刚开始种的时候,连像样的大棚都没有,就是普通种菜的土棚”,在这个条件下,王珉芝逐渐摸索兰花的育种、种植经验,成功实现了兰花的规模化种植。此后,这些经验和知识逐渐在农户间流传开来,成为青州兰花产业的基础之一。
2012年,青州花卉产业经历了一次严峻考验。王珉芝说,当时受大环境影响,集体采购短时间内骤减,导致兰花价格大降。但很快,随着大众消费市场的兴起,兰花开始走进千家万户,价格也持续回升,中小型兰花逐渐成为主流品种。
市场的变化倒逼产业升级。早期空运来的种苗也逐渐被本地培育取代,规模化种植能力提升降低了种植成本,也提高了供给能力。这些能力最终保障了青州在兰花产业方面的优势地位。
此后,青州又抓住了多肉风口,一度成为全国最大的多肉生产基地,全国超过80%的多肉植物均产自青州。
但随着云南等新兴地区种植产业的扩大,青州虽然在新品种培育等高价值、高技术含量的环节依然保持了优势,但在规模化种植环节开始面临激烈竞争。王新国说:“2020年,多肉市场下滑比较明显,我们想寻找新的产品来引领市场。”
在多肉植物的浪潮中,青州的育种技术能力得到了锻炼和验证。
如今,热植成为青州花卉产业一个新的发展方向,在这个新的方向上,青州花卉产业希望更进一步。
王新国说,吸取此前多肉产业的经验,青州应该不仅仅成为热带植物的种植基地,而应该成为全国,乃至国际化的热植中心。“青州要扮演的角色是品种更新和引领作用。我们要收集全世界的新品种来青州,通过青州扩繁和青州的电商进行对外买卖以扩大影响。”王新国说。
(作者 宋笛 王惠)
免责声明:本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供参考、交流,不构成任何建议。
宋笛
大科创新闻部主任兼高级记者 主要关注于科技类、创业类产业政策、创投领域以及交通物流领域。擅长深度报道和人物特写。
文字来源于网络。发布者:经济观察报,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sxkyhb.cn/120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