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孩撞轿车家长不愿赔偿 护短教育引争议!教科书里写满了“勇于担当”的故事,但当自家孩子闯红灯撞上轿车时,某些家长的第一反应却是:“他还是个孩子,凭啥赔钱?”
上周三晚高峰,某路口监控拍下揪心一幕:一名10岁男孩飞奔闯红灯,径直撞上正常行驶的轿车。车头凹陷,男孩膝盖擦伤。交警判定男孩全责后,家长却当场炸锅:“车有保险,凭啥让我们赔?”“孩子都受伤了,你们不该同情吗?”
这种场景像极了现实版《伊索寓言》——只不过这次,喊“狼来了”的孩子身后,站着理直气壮的“护狼家长”。
这类家长的辩解中,总能听到熟悉的套路:以“孩子小/受伤了/不懂事”为借口,仿佛年龄能抵消规则;质问车主“为什么不躲开”,把违规者包装成受害者;直言“要钱没有,要命一条”,把耍赖当谈判筹码。
更令人担忧的是,这种逻辑正在制造恶性循环。山东某地曾有男孩划伤豪车,家长当街撒泼:“开宝马的还差这点钱?”结果三个月后,同一孩子踢球砸碎商铺玻璃,家长依旧拒绝赔偿。
法律早已明确:未成年人造成他人损失,监护人必须赔偿。但比法律判决更重要的是,家长的态度传递的价值观。当孩子看到父母为错误找借口,就学会了推卸责任;当“哭闹能免责”成为经验,规则意识便彻底崩塌。
河北某小学做过实验:让犯错学生的家长选择“赔钱”或“让孩子道歉+做社区服务”。三年后追踪发现,选择后者的孩子,校园违规率下降73%。这印证了一个朴素的道理:教会担责,才是最好的保护。
事件最后,车主放弃索赔,却在朋友圈写道:“我不是原谅了错误,而是怕孩子从此学会逃避。”教科书里的“担当教育”不该败给现实中的“甩锅教学”。当家长把闯红灯说成“勇敢”,把耍赖包装成“聪明”,才是给孩子人生真正亮起红灯。毕竟今天少赔的修车钱,未来可能需要用更惨痛的代价来偿还。
文字来源于网络。发布者:中国新闻周刊,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sxkyhb.cn/54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