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李晓丹
8月29日,通力电梯与深圳市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管理局在深圳举行战略合作签约仪式,宣布在粤港澳大湾区启动重大投资计划,通力将设立南方总部、建设研发中心及智慧物流与装配中心,深度助力大湾区城市高质量发展。
通力集团总裁兼首席执行官德龙(Philippe Delorme)在签约仪式上表示,作为深耕中国市场近三十年的外资企业,此次在深圳设立南方总部,是通力对“在中国,为中国”承诺的有力践行,希望以此助力大湾区打造世界级城市群,并为城市智慧化和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
通力集团执行副总裁、通力大中华区总裁包嘉峰表示,粤港澳大湾区是中国最具活力和创新力的区域之一,尤其前海作为深港合作的重要平台,其雄厚的产业生态、优越的地理位置和便捷的交通网络,以及高效的政策支撑,为跨境协同提供了独特优势,通力与前海的合作,希望能够充分利用和强化这些优势,在大湾区城市群实现资源高效配置,促进产业升级,推动区域内城市更新进程。
据悉,通力在深圳前海设立的南方总部预计2026年初正式投用,届时将在中国形成“双总部、协同联动”格局。新总部将聚焦区域市场拓展、客户服务及资源整合,依托前海区位优势,提升大湾区运营管理枢纽功能及本地化响应速度,实现服务效率升级。这一布局也呼应了深圳及前海打造国际一流营商环境、吸引跨国企业区域总部的战略方向,助力通力更深度地参与区域经济发展。
通力1996年进入中国市场,在苏州昆山和湖州南浔设立了生产基地,其中位于昆山的通力工业园是全球最大的生产基地和最大的海外研发中心。目前,在中国大陆最高的10座建筑中,有5座采用了通力的客流解决方案。
通力为何要在深圳启动重大投资?
包嘉峰表示,有三个因素促使通力在深圳加大研发和物流布局,并将南方总部设在深圳:首先,大湾区正致力于建设并快速发展为世界级城市群,城市更新与智慧城市建设推动了对定制化电梯更新改造及智能电梯维保服务的需求增长;其次,通力电梯致力于支持这一发展进程——贴近客户的布局能让通力提供更快速、更一体化且高效的服务;再次,新成立的深圳研发中心将依托深圳完善的产业生态与技术优势,聚焦电梯更新改造及数字化维保服务领域的创新应用,同时加强中国内地与香港地区的交流合作。
具体来看,依托深圳浓厚的科创氛围,通力将建设专注于电梯前沿技术的研发中心,重点布局更新改造和数字化维保两大领域。在更新改造领域,将聚焦更高效、安全且低干扰的个性化电梯改造方案,特别在基础建设方面,已与深铁集团达成合作,将在深圳研发实践的创新解决方案,赋能全国更多城市的更新需求;在商用建筑领域,则依托与万科集团的战略合作,深化商业综合体等场景的数字化维保服务体系,借助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优化物业管理流程,为智慧楼宇发展提供支撑。
与此同时,通力将联合深铁集团和万科集团打造智慧物流与装配中心。智慧物流中心已于今年7月正式开工,预计将于10月投入使用。作为通力在南方的供应链核心枢纽,该中心将辐射大湾区城市群,显著提升华南及港、澳供应链效率,实现资源快速流通。以香港为例,预计更新改造方案的配送时间将缩短20%,显著提升效率。通过扩大本地化采购,通力将加速构建更敏捷、更具韧性、更贴近客户的本土化供应链体系,精准响应区域用户多元化、个性化的电梯更新需求。
在深圳设立南方总部后,通力在中国就会形成江苏昆山、深圳双总部格局,如何协同两个总部的分工与合作也成为通力深化区域战略布局、提升全国运营效能的关键课题。
“为将两大总部打造成增长的双引擎,我们正同步推进三项举措。”包嘉峰进一步解释,这三项举措包括,强化本地化团队建设,提升服务敏捷性;建立跨区域协同机制,实现信息、资源、人才的实时共享;以及供应链就近布局,确保电梯更新改造项目做到“分秒必争”地推进。
面对中国市场的激烈竞争,在房地产调整情况下,市场的存量增长空间越来越有限,电梯行业也受到了影响。通力大中华区高级副总裁兼大湾区董事总经理谢佶隽表示,尽管房地产市场面临挑战,电梯更新改造业务依然展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在中国,运行年限超过15年的电梯通常被认定为老旧电梯,需进行评估或更新改造,作为全球最大的电梯与扶梯市场,中国目前在用电梯约1100万台。当前,运行超15年的电梯占比不足10%,但随着整体电梯存量逐步老化,这一比例正快速上升。
“通力拥有两大核心差异化优势,首先是全链条数字化,将数据驱动决策融入运营,构建数字化生态系统,推动行业转型;其次是可持续解决方案,通力始终倡导绿色创新普惠化,让可持续惠及更多人。”谢佶隽表示,在大湾区,通力正在采取差异化的竞争策略,来获得市场的增量空间。
“数字化正重塑整个电梯行业,而通力处于这一变革的前沿。”包嘉峰表示,几年前,通力在全球推出业界首个智能电梯产品系列,如今,我们运用人工智能及其他数字技术实现“服务透明化”——将传统“师徒模式”升级为数字化服务体系,把行业从业人员的专业能力与AI工具相结合,提升服务质量、效率与客户满意度。
免责声明:本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供参考、交流,不构成任何建议。
李晓丹
宏观经济研究院秘书长
文字来源于网络。发布者:经济观察报,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sxkyhb.cn/168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