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店数创新高!无印良品在中国市场不灵了? 高价低质引发信任危机!8月的北京世茂工三商场,MUJI无印良品门店玻璃门上贴着淡灰色闭店通知,“8月31日终止营业”的黑色字体在暖黄灯光下格外刺眼。该店退换货服务需前往北京世贸天阶店,门店还称北京仍有34家门店可选购。
无印良品闭店并非个例,北京国瑞城店有“最后营业周”提示,上海正大乐城店货架清空,长沙泊富广场店“MUJI”灯箱被摘下,曾经占据核心商圈的极简风门店正从多个商业体退场。对于关店,无印良品方面表示,个别闭店是基于经营效率的正常调整,因部分商圈人流下降,会对效益不佳门店取舍。其称中国坚持每年开约40家门店,今年3月1日至今已新开15家。而高价标签下的质量争议、本土品牌崛起及持续降价自救,让其光环渐褪。
无印良品的价签始终保持着令人费解的“溢价自信”。一款标注“无印风格”的木质垃圾桶标价158元,而同款代工厂产品在1688平台仅售22元;标称“进口面料”的纯棉T恤售价199元,检测却发现含棉量比标注低15%。这种价格落差在跨境商品中更为明显:日本官网售价350日元(约17.5元)的速食咖喱,国内门店标价24元,溢价高达37%。
消费者王先生算过一笔账:“买一套无印良品的卧室四件套要899元,同样材质的网易严选只要399元,洗完还没他们家的缩水严重。”这种“为极简logo买单”的消费模式,在理性消费崛起的当下愈发难以为继。2024年第三方调查显示,68%的受访者认为“无印良品的价格与其品质不匹配”,这一数据较2020年上升了42个百分点。
朱某在淘宝平台的无印良品官方旗舰店购买了一款铝合金的不锈钢煎锅。在低频率使用不到三个月,且没有使用任何利器的情况下,煎锅的涂层像胶水一样一块一块脱落。朱某向商家反映后,商家拒不承认是商品本身存在问题,还拖延不予解决。
无印良品的促销活动常常让消费者感到困惑。在一些所谓的“大促”期间,部分商品先大幅提价,再以“折扣”的形式出售,实际到手价格与平日相差无几。例如,一款日常售价129元的香薰机,在某促销活动前悄然涨至199元,随后打着“5折”的旗号,看似优惠力度巨大,可消费者购买后才发现,价格仅比原价便宜了4元。
此外,其价格波动毫无规律可言。同一款文具,在不同门店、不同时间的售价可能相差甚远。有消费者反映,在A门店购买的笔记本单价为15元,一周后在距离不远的B门店,同样的笔记本却标价22元。这种价格的随意变动,不仅让消费者难以把握购买时机,更严重损害了消费者对品牌价格体系的信任。在电商平台上,类似的价格乱象也屡见不鲜,消费者在直播间看到的促销价,下单时可能就已变回原价,“限时优惠”成了吸引流量的幌子,消费者在价格的迷雾中无所适从。
王某在无印良品官方小程序购买了两件床垫罩,花费356元。7月20日收到货品后,他在无印良品线下门店看到,同款床垫罩的价格为270元,小程序的售价比门店贵了86元。随后,王某致电无印良品小程序客服,希望能退还差价,却被告知无法办理。王某认为,无印良品商家存在同货不同价的情况,这是对消费者的价格欺诈。
姚某在微信小程序无印良品官网购买了一条连体裤,该连体裤原价348元,促销价为260元。在购买后的半个月内,这条连体裤价格降至200元,随后又降至150元,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多次调价,姚某认为这属于虚假促销。姚某要求保价并退还110元差价,与官网客服沟通后,对方以超过7天为由拒绝了他的保价请求。
曾经标榜“严选素材”的无印良品,如今深陷质量泥潭。2025年以来,其问题产品覆盖衣食住行全品类。1月深圳门店售卖的蜜桔干中发现蟑螂尸体,店员最初辩称“可能是顾客开封后进入”;5月上海市场监管局抽查显示,其不锈钢剪刀硬度不达标,超声波加湿器存在漏电风险;8月日本总部召回的栗子铜锣烧,虽标称“仅限本土销售”,却通过代购渠道大量流入中国市场。
更令人担忧的是系统性品控漏洞。北京消费者李女士网购的空调被,拆开即发现疑似动物排泄物,吊牌已脱落。当她要求查看发货监控时,客服以“涉及商业机密”为由拒绝,仅愿赔偿90元清洁费。这种“出问题就甩锅”的处理方式,让“无印良品=高品质”的认知彻底崩塌。
侯某在抖音商城下单了无印良品新款凉感冰丝床笠,当时未立即使用,而是作为备用。7月31日使用时,他发现床笠上有个黑色铁丝头,随后联系客服沟通,对方敷衍回应,让其直接丢掉。在沟通过程中,侯某又在床笠上发现第二根铁丝埋在海绵网里,可客服对此直接不认账。
无印良品的售后体系仿佛专为劝退维权者设计。在投诉通投诉平台的投诉中,83%涉及“售后推诿”。陶瓷砂锅运输碎裂,客服坚持“不退货只赔4元”;零食中吃出异物,要求消费者先寄回样品才肯协商;标注“可机洗”的羊毛衫洗后严重缩水,却以“消费者操作不当”为由拒绝赔偿。其“拆开包装恕不退换”的霸王条款尤为刺眼。杭州消费者张女士购买的收纳盒尺寸与描述不符,因拆了塑封被拒退货,“他们说‘无印良品讲究环保,不鼓励退换’,可这不是侵犯消费者权益吗?”相比之下,宜家“60天无理由退货”、山姆“破损即赔”的服务,更凸显出无印良品售后体系的傲慢与落后。
刘某在上海尚悦湾无印良品门店购买了一个带把手的保温杯,该杯子配有茶漏配件。他将茶漏配件放入杯中使用(从未装过热水,只装冰水)后,想要拿出清洗时,发现茶漏卡得非常紧,即便使用工具也无法拔出,这明显是商品设计或质量存在问题。7月25日,刘某在官方小程序咨询客服,客服给出了解决方案,但他尝试后并未成功。随后他询问是否有配件可以替换,客服表示1-2个工作日会给予回复。7月27日,刘某到门店询问,店员同样称需等总部回复。8月1日,刘某再次询问进度,才接到门店电话说会寄一个配件。可由于原本的茶漏配件无法取出,即便有新配件也没用,整个杯子还是无法使用,所以刘某希望能整体换新。但对方让他暴力损坏原有的配件,而目前原茶漏和杯身已卡成一体,刘某质疑暴力损坏如何保证杯身不被损坏,对方表示无法保证,还态度消极地称是他使用的问题。
梁某在无印良品广州西城都荟店花68元买了个聚酯饮水杯,不常使用却因杯盖零件断裂无法使用。该品牌对此杯无保修,也无替代配件,且其购买的门店已倒闭。梁某认为,无印良品对这类商品完全无售后的情况罕见,无配件更换实则逼迫消费者买新或弃置,与全民环保理念相悖,认为该品牌“物有所值”宗旨未落到实处。他诉求是维修零件或换杯盖以正常使用,但联系线上客服被推至广州保利时光里店,该店称无售后;联系400电话,仍被告知无法维修、无配件。店员称曾申请杯盖未果。
市场上存在的“MUJI无印良品”与“无印良品”(中国注册品牌),从店铺装修到产品包装高度相似,客服却在出现纠纷时强调“非日本品牌”,规避责任。这种模糊的品牌边界让消费者防不胜防。2024年上海市消保委接到137起相关投诉,均涉及“品牌身份误导”。
赵某通过该公司抖音直播间购买了無印良品冰丝凉感床笠2件。收到货后,他发现该商品存在虚假宣传,并非日本品牌无印良品,且没有任何报关说明。此外,这2件商品的做工、颜色及布料材质均不相同。其中一件商品的凉席整套有污垢,还带有使用过的痕迹。赵某举报该商户弄虚作假,引导消费者购买無印良品商品,而非日本品牌无印良品商品。
从排队抢购到避之不及,无印良品在中国市场的境遇转变,本质是消费认知的觉醒。当“极简”变成“简陋”,“严选”沦为“敷衍”,再高明的营销话术也掩盖不了产品与服务的硬伤。对于消费者而言,选择商品的标准终究回归本质——合理的价格、可靠的品质、体面的售后,而这些,恰恰是当下无印良品最缺失的东西。
文字来源于网络。发布者:长安街知事,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sxkyhb.cn/159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