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观
孩子不小心打碎了一个杯子,家长的反应可能截然不同。
有的家长会指责:“你怎么这么不小心?这点小事都做不好!”有的家长会紧张:“别动,小心划伤!”还有的家长会笑着说:“没关系,碎碎平安,我们一起来收拾。”
如果你是孩子,这三种不同的回应,会带给你什么感受?
虽然只是一件小事,但它却是家庭氛围的缩影。不同的反应,不仅影响孩子的情绪,也塑造了他们的性格和未来。
不同的反应,不同的结果
你自己是哪一种类型的家长呢?
指责型家长:孩子犯了一点错,就被各种批评、辱骂,好像他捅了天大的篓子。这种家庭氛围会让孩子过度紧绷,害怕犯错,不敢尝试新事物。
焦虑型家长:家长过度紧张,孩子也会像惊弓之鸟,容易过度惊恐,缺乏安全感,情绪难以安抚。
包容型家长:孩子被允许犯错,情绪自然流动,遇事勇往直前,展现出蓬勃的生命力,也能更好地反思和吸取经验。
如果可以选择,你希望自己在哪一种家庭氛围中成长?你的孩子又会希望生活在哪一种家庭氛围中?
松弛感是家庭中的
“空气湿度计”
松弛感不是放任自流,而是恰到好处的包容。心理学家卡尔·罗杰斯曾说:“爱是深深的理解与接纳。”
在有松弛感的家庭里,孩子打翻牛奶后听到的第一句话是,“衣服脏了可以洗,你有没有吓到?”
孩子考砸了,父母会在试卷上批注:“错题是藏着小礼物的迷宫。”
当青春期的孩子锁上房门,门外传来的不是父母的怒吼,而是一杯温牛奶和便签,“需要聊聊的话,我随时都在”。
这种家庭氛围的核心,是对“人”的重视,超过了对“事”的控制。每个人都能轻松自在地做自己,允许犯错和试错,情绪也能够自然地流动。
但同时,松弛不是没有规则,真正的松弛感自带“隐形轨道”。
完全不管孩子的作业,或是允许孩子凌晨三点打游戏,这不是包容,而是失职。
松弛也不等于躺平,“你可以不写作业”和“我们一起来规划作业时间”之间,有着本质的区别。
松弛更不是压抑情绪。无论父母,还是孩子,有情绪都很正常,关键是要学会用健康、恰当的方式来表达情绪,而不是压抑或突然爆发。
松弛感滋养孩子的四种力量
松弛感滋养孩子的心理安全感
心理学实验显示:在“容错型”家庭长大的孩子,面对挑战时大脑前额叶(理性区域)活跃度更高,而身处高压家庭的孩子,杏仁核(恐惧中枢)反应更强烈。
网上有一位父亲分享,他女儿考试不理想,他就带着她把考砸了的试卷,折成纸飞机,写上“烦恼飞走啦”,然后对女儿说,“走!我们去吃火锅,顺便想想怎么打败这些错题小怪兽。”
这样的包容和支持,会让孩子更有勇气面对学习上的困境和挑战。
松弛感滋养孩子的创造力
芬兰教育研究发现:被允许自由探索的孩子,问题解决的能力高出平均值27%。
爱因斯坦小时候喜欢拆钟表,他的父母不仅没有制止,反而还很支持他的探索。
要是他的父母缺乏这样的松弛感,一看到他拆钟表就觉得他是在搞破坏,然后严厉地斥责、禁止,说不定这个世界上就少了一位伟大的科学家。
当孩子在自由玩耍时,如果你只看到他把房间弄得一团乱,而忽视了他正在创造一个很有想象力的世界,一味对他指责、怒斥,你很有可能正在关闭孩子成才的大门。
松弛感滋养孩子的抗挫力
孩子考试失利,你会怎么做?
我认识的一个妈妈,在孩子考砸了的试卷上,用便签纸贴了一句话:“恭喜解锁隐藏题库!85%正确率就能打开新剧情”。
她用游戏化的方式,把试卷上的错题做成了“知识大冒险”游戏,原本还很沮丧的孩子,开始兴致勃勃地加入了“游戏”挑战,在轻松的状态下改正了错题。
这种松弛和幽默的智慧,帮孩子把挫折看作是“闯关游戏中的临时存档点”,而不是世界末日的判决书。
这样的应对方式,只会让孩子无惧失败,即便遇到了困难和挑战,也会积极乐观地寻找解决办法,而不是陷入“完了完了”的绝望。
对比一下就会发现,在高压家庭中长大的孩子,遇到挫折更容易崩溃,因为他习惯了被高标准要求,缺乏心理弹性,稍微没做好就觉得天塌了。
而松弛家庭的孩子,更善于解决问题。因为他没有情绪内耗,可以把注意力集中在处理问题和应对情境上。
松弛感滋养亲密的亲子关系
当青春期的孩子对你说“我想纹身”时,你会怎么说?
很多家长一听就如临大敌,担心孩子学坏了,于是采取强力镇压的方式:“绝对不行!你敢纹试试?!”
或是讲道理,“你现在重点是学习,别整天想这些乱七八糟的”。
但有教育专家追踪研究发现,比起直接反对,回应孩子说,“这听起来很酷,能说说为什么喜欢吗”,后续沟通的成功率要高出4倍。
因为当孩子的需求和感受得到了重视和理解,他的心理防御和对抗也会降低,这个时候,父母再做正向引导,也会更有效。
其实,叛逆不是青春期必然的标签,好的亲子关系和亲子沟通,就是穿越青春风暴的“安全绳”。
如何培养家庭松弛感
- 首先,允许孩子,也允许自己犯错。
孩子打翻了牛奶、摔碎了杯子、骑自行车摔倒了,别一张嘴就骂,与其指责他粗心、没用,不如趁机教他怎么清理和应对。
这样不仅能让孩子感觉到放松,以后遇到类似的情况,他也会知道该怎么做。
- 第二,区分“大事”与“小事”,不要小事上消耗孩子。
尤其日常琐事,别看得太严重。
整天在小事上跟孩子较劲,只会让孩子活得“步步惊心”,遇到事情也不敢轻易尝试,更不敢做决定,生怕犯错。
- 第三,及时给自己按下“暂停键”。
作为父母,情绪上头也是难免的事,觉察到自己有强烈情绪时,及时给自己按个“暂停键”。
先深呼吸,短暂离开现场,等心情平复下来,再来处理事情,避免在自己有情绪时做出回应,让孩子感到恐慌。
当然,真正的松弛感更源自父母的自我成长。家是港湾,不是考场,放下对孩子的控制,学会信任,也是为人父母必修的功课。
写在最后
家庭的松弛感,说到底,是对生命本身的敬畏和信任。
当父母不再执着于雕刻完美的作品,而是成为托住生命的掌心;当家庭不再是纠正错误的手术室,而是储存勇气的能量站……
那个曾被温柔接纳过的孩子,终将长出自己的翅膀,活出自己的生命力。
免责声明:本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供参考、交流,不构成任何建议。
文字来源于网络。发布者:经济观察报,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sxkyhb.cn/153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