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引导去产能 生猪养殖拐点可期

发展改革委稳定猪价政策,包括限制产能扩张、降低生猪出栏均重、限制二育等,预计将持续全面落实,会对生猪养殖产业产生深远影响,2025年生猪养殖行业有望获得正常盈利,成本最有竞争力的养殖猪企将获得超额收益,2026 年生猪价格也有望超市场预期。

杜鹏/文

生猪养殖行业迎来关键政策信号。

继相关部门出手调控母猪产能与二次育肥后,政策层面再度出台“组合拳”调控生猪产能。据媒体报道,近期多家猪企参加了“生猪生产调度会”,会议提出了具体的生猪生产调控目标,将对全国能繁母猪存栏量在现有基础上调减100万头左右,降至3950万头。

生猪价格自2024年8月阶段登顶后持续下跌至今,养殖利润空间被大幅压缩。在此背景下,5月以来国家相关部门接连出台政策引导主动去产能,向外界释放出稳猪价的积极信号,增强了市场对未来猪价企稳回升的预期。

政策释放积极信号

同花顺财经发布的正信期货研报内容显示,本次“生猪生产调度会”由农业农村部于6月10日召开,全国畜牧总站和各省农业农村厅参加。这次会议对各省提出了具体的生猪生产调控目标,主要政策包括:全国能繁母猪调减100万头至3950万头;优化生猪生产,加大弱仔淘汰力度,引导降低出栏体重,国储收储体重要求降至115公斤;加强监测,地方也要将二育等情况纳入监测,每月向农业农村部上报能繁、存栏、均重、二育等情况。

该研报还指出,本次调控并不仅限于头部集团企业,而是面对整个生猪养殖行业的调控。目前头部企业已经做出表率,稳步降低能繁母猪存栏量,并明确了降重计划,未来2-3个月的时间里将均重降至120公斤。

此前的5月底,国家相关部门已召开会议协调去产能。多家企业禁止售卖二次育肥已经在执行当中,其中,牧原股份相关人士表示,“当前公司结合内外部情况,决定不对二次育肥客户出售商品猪。相关部门具体政策信息还请以官方文件为准。”

消息一出,资本市场反应强烈,5月30日,巨星农牧、湘佳股份等多只猪肉股涨停,牧原股份、温氏股份等龙头股涨幅均超4%,充分反映了市场对这些政策效果的积极预期。

在出台剑指生猪产能政策的同时,国家在启动冻肉收储方面也开始积极行动。6月11日,中央储备冻猪肉收储竞价交易1万吨,这是2025年以来首次真正意义的国产冻猪肉收储,此前5次收储都属于等量轮储,此次承储企业需在8月10日前保质保量完成入库。

国家连出政策“组合拳”,背后是生猪行业长达数月的阶段性调整。

农业农村部数据显示,最新的4月全国能繁母猪存栏量为4038万头,环比持平,同比增长1.3%——自2024年6月以来,能繁母猪已连续11个月维持在4000万头以上,长期接近绿色产能区间上限,新生仔猪数量也是持续攀升。这一趋势直接反映在出栏量上——2025年一季度,21家上市猪企中近八成出栏量同比上涨,总体增幅达到27.49%。与此同时,2025年3-4月“二次育肥热”卷土重来,部分大型猪企的出栏均重也在增加,进一步加剧了市场供应压力。

供需失衡导致生猪价格自2024年8月登顶后持续下跌,全国均价已从21元/公斤跌至14元/公斤左右。国家发展改革委价格监测中心披露的数据显示,2025年6月第2周,全国生猪出场价格为14.45元/公斤,较前期下降1.77%,刷新17个月低点。

养殖利润空间被大幅压缩。Wind数据显示,截至6月13日当周,自繁自养生猪养殖利润为亏损2.9元/头、外购仔猪养殖利润为亏损210.64元/头。

短短一个月内,“打击二次育肥、控出栏体重、暂停扩产、启动冻肉收储”四重政策密集落地。政策调控密度与力度超乎以往,向外界释放出了明确的“稳猪价”积极信号。

各有侧重的调控

从政策设计来看,每项措施各有侧重。

对于暂停二次育肥销售,中国猪产业链生态圈平台(CPICP)会长姜树林分析称,该项措施针对的是市场投机行为,减少人为制造的供应波动。历史数据表明,二次育肥等投机行为会导致猪价波动率从±25%扩大至±40%,而通过切断投机链条,政策推动价格回归供需基本面。广东此前类似的调控实践已经证明,减少投机性压栏能够避免类似2024年5月单日猪价暴跌1.6元/斤的极端行情。

据卓创资讯分析师朱泽坤分析,“调控二次育肥,对8-9月的猪价将产生直接利好。更重要的是,它有助于维护后续猪价的平稳和产业长期健康发展,遏制市场‘赌博’心态。”

在降体重方面,国储收储体重要求降至115公斤,旨在引导养殖户降低出栏体重。降低出栏体重可减少市场上猪肉供应量,避免因供应过剩导致价格下跌。同时,较轻体重的生猪在养殖过程中所需饲料和养殖时间相对较少,有助于降低养殖成本,提高养殖效益。

对能繁母猪产能的调控,则被视为影响更长远的战略举措。能繁母猪就是能生猪崽的“猪妈妈”,是整个生猪产业的“产能发动机”。该项措施旨在从源头控制产能过度增长,避免未来12-18个月(母猪生产周期)的供应过剩,对2026年的生猪行情构成显著利好。

全国能繁母猪存栏量调降100万头并非小事。历史上,除了2019 年非洲猪瘟导致的不正常减产以外,正常周期内调减百万头母猪的情形,此前从未出现过。现在要减100万头,相当于给这个“发动机”主动降速,目标是让生猪供应量降下来。

全国能繁母猪存栏量目标3950万头,是什么水平呢?自养猪业克服非洲猪瘟、全面复产以来,中国能繁母猪存栏量减产到4000万头以下的情况只出现过一次,即在经历漫长周期后的2024年初曾经短暂降至3992万头。

本次3950万头的调控目标,与农业农村部2025年初的表态一致:继续盯住全国3900万头的能繁母猪保有量这个产能“总开关”,引导养殖场户及时调整养殖规模和出栏节奏,推动供需更好匹配。

本次是非瘟结束后首次在正常周期背景下主动、定向削减百万级产能。这是本轮猪周期下行以来,最明确、最有力的官方产能调控信号,信号强度前所未有。母猪存栏量是判断猪周期拐点的核心先行指标。这次调减产能,极大增强了市场对未来(特别是2025年底、2026年初)猪价企稳回升的预期。

对于未来猪价走势,多家券商均给出了乐观预期。

浙商证券研报指出,政策直击行业供应过剩核心矛盾(产能、体重、二育),强化短期去产能预期,若该要求可贯彻实施,将直接控制猪肉整体供应量,利好未来生猪价格,并在一定程度上可实现“稳价抗通缩”。

华安证券研报指出,发展改革委稳定猪价政策,包括限制产能扩张、降低生猪出栏均重、限制二育等,预计将持续全面落实,会对生猪养殖产业产生深远影响,2025 年生猪养殖行业有望获得正常盈利,成本最有竞争力的猪企将获得超额收益,2026 年生猪价格也有望超市场预期。

太平洋证券指出,发展改革委提出不增产能和降重稳价倡议,一旦落实将会对生猪产业产生重大影响,2026 年猪价表现或超预期。

对于猪企而言,成本优势明显、出栏兑现度高的优秀养殖企业,有望成为本轮政策受益者,取得超额收益。标的方面,国联民生证券给投资者推荐的是牧原股份、温氏股份、神农集团、巨星农牧。

据最新数据,温氏股份5月份肉猪养殖综合成本为6-6.1元/斤,猪苗生产成本降至280元/头左右。牧原股份表示,年初至今,公司生猪养殖成本逐月下降,5月已降至12.2元/公斤左右,环比下降接近0.2元/公斤,2025全年目标完全成本12元/公斤,2025年出栏目标商品猪7200万头-7800万头,仔猪800万头-1200万头。

与此同时,这些龙头猪企还将受益于政策带来的集中度提升。成本高企、管理粗放、生产力低下的小型猪企本就在微利寒冬中挣扎,如今政策引导主动去产能,意味着这些中小养殖户可能更快退出或被整合。

数据显示,在2016年,国内生猪养殖前20位企业合计出栏量还只有4133万头,占当年全国生猪出栏量的6%;2024年,前20位企业合计出栏量就达到了21580万头,大幅增长了4倍,占当年全国生猪出栏量70256万头的比例也提升到30.7%。生猪养殖行业迎来关键政策信号。

继相关部门出手调控母猪产能与二次育肥后,政策层面再度出台“组合拳”调控生猪产能。据媒体报道,近期多家猪企参加了“生猪生产调度会”,会议提出了具体的生猪生产调控目标,将对全国能繁母猪存栏量在现有基础上调减100万头左右,降至3950万头。

生猪价格自2024年8月阶段登顶后持续下跌至今,养殖利润空间被大幅压缩。在此背景下,5月以来国家相关部门接连出台政策引导主动去产能,向外界释放出稳猪价的积极信号,增强了市场对未来猪价企稳回升的预期。

政策释放积极信号

同花顺财经发布的正信期货研报内容显示,本次“生猪生产调度会”由农业农村部于6月10日召开,全国畜牧总站和各省农业农村厅参加。这次会议对各省提出了具体的生猪生产调控目标,主要政策包括:全国能繁母猪调减100万头至3950万头;优化生猪生产,加大弱仔淘汰力度,引导降低出栏体重,国储收储体重要求降至115公斤;加强监测,地方也要将二育等情况纳入监测,每月向农业农村部上报能繁、存栏、均重、二育等情况。

该研报还指出,本次调控并不仅限于头部集团企业,而是面对整个生猪养殖行业的调控。目前头部企业已经做出表率,稳步降低能繁母猪存栏量,并明确了降重计划,未来2-3个月的时间里将均重降至120公斤。

此前的5月底,国家相关部门已召开会议协调去产能。多家企业禁止售卖二次育肥已经在执行当中,其中,牧原股份相关人士表示,“当前公司结合内外部情况,决定不对二次育肥客户出售商品猪。相关部门具体政策信息还请以官方文件为准。”

消息一出,资本市场反应强烈,5月30日,巨星农牧、湘佳股份等多只猪肉股涨停,牧原股份、温氏股份等龙头股涨幅均超4%,充分反映了市场对这些政策效果的积极预期。

在出台剑指生猪产能政策的同时,国家在启动冻肉收储方面也开始积极行动。6月11日,中央储备冻猪肉收储竞价交易1万吨,这是2025年以来首次真正意义的国产冻猪肉收储,此前5次收储都属于等量轮储,此次承储企业需在8月10日前保质保量完成入库。

国家连出政策“组合拳”,背后是生猪行业长达数月的阶段性调整。

农业农村部数据显示,最新的4月全国能繁母猪存栏量为4038万头,环比持平,同比增长1.3%——自2024年6月以来,能繁母猪已连续11个月维持在4000万头以上,长期接近绿色产能区间上限,新生仔猪数量也是持续攀升。这一趋势直接反映在出栏量上——2025年一季度,21家上市猪企中近八成出栏量同比上涨,总体增幅达到27.49%。与此同时,2025年3-4月“二次育肥热”卷土重来,部分大型猪企的出栏均重也在增加,进一步加剧了市场供应压力。

供需失衡导致生猪价格自2024年8月登顶后持续下跌,全国均价已从21元/公斤跌至14元/公斤左右。国家发展改革委价格监测中心披露的数据显示,2025年6月第2周,全国生猪出场价格为14.45元/公斤,较前期下降1.77%,刷新17个月低点。

养殖利润空间被大幅压缩。Wind数据显示,截至6月13日当周,自繁自养生猪养殖利润为亏损2.9元/头、外购仔猪养殖利润为亏损210.64元/头。

短短一个月内,“打击二次育肥、控出栏体重、暂停扩产、启动冻肉收储”四重政策密集落地。政策调控密度与力度超乎以往,向外界释放出了明确的“稳猪价”积极信号。

各有侧重的调控

从政策设计来看,每项措施各有侧重。

对于暂停二次育肥销售,中国猪产业链生态圈平台(CPICP)会长姜树林分析称,该项措施针对的是市场投机行为,减少人为制造的供应波动。历史数据表明,二次育肥等投机行为会导致猪价波动率从±25%扩大至±40%,而通过切断投机链条,政策推动价格回归供需基本面。广东此前类似的调控实践已经证明,减少投机性压栏能够避免类似2024年5月单日猪价暴跌1.6元/斤的极端行情。

据卓创资讯分析师朱泽坤分析,“调控二次育肥,对8-9月的猪价将产生直接利好。更重要的是,它有助于维护后续猪价的平稳和产业长期健康发展,遏制市场‘赌博’心态。”

在降体重方面,国储收储体重要求降至115公斤,旨在引导养殖户降低出栏体重。降低出栏体重可减少市场上猪肉供应量,避免因供应过剩导致价格下跌。同时,较轻体重的生猪在养殖过程中所需饲料和养殖时间相对较少,有助于降低养殖成本,提高养殖效益。

对能繁母猪产能的调控,则被视为影响更长远的战略举措。能繁母猪就是能生猪崽的“猪妈妈”,是整个生猪产业的“产能发动机”。该项措施旨在从源头控制产能过度增长,避免未来12-18个月(母猪生产周期)的供应过剩,对2026年的生猪行情构成显著利好。

全国能繁母猪存栏量调降100万头并非小事。历史上,除了2019 年非洲猪瘟导致的不正常减产以外,正常周期内调减百万头母猪的情形,此前从未出现过。现在要减100万头,相当于给这个“发动机”主动降速,目标是让生猪供应量降下来。

全国能繁母猪存栏量目标3950万头,是什么水平呢?自养猪业克服非洲猪瘟、全面复产以来,中国能繁母猪存栏量减产到4000万头以下的情况只出现过一次,即在经历漫长周期后的2024年初曾经短暂降至3992万头。

本次3950万头的调控目标,与农业农村部2025年初的表态一致:继续盯住全国3900万头的能繁母猪保有量这个产能“总开关”,引导养殖场户及时调整养殖规模和出栏节奏,推动供需更好匹配。

本次是非瘟结束后首次在正常周期背景下主动、定向削减百万级产能。这是本轮猪周期下行以来,最明确、最有力的官方产能调控信号,信号强度前所未有。母猪存栏量是判断猪周期拐点的核心先行指标。这次调减产能,极大增强了市场对未来(特别是2025年底、2026年初)猪价企稳回升的预期。

对于未来猪价走势,多家券商均给出了乐观预期。

浙商证券研报指出,政策直击行业供应过剩核心矛盾(产能、体重、二育),强化短期去产能预期,若该要求可贯彻实施,将直接控制猪肉整体供应量,利好未来生猪价格,并在一定程度上可实现“稳价抗通缩”。

华安证券研报指出,发展改革委稳定猪价政策,包括限制产能扩张、降低生猪出栏均重、限制二育等,预计将持续全面落实,会对生猪养殖产业产生深远影响,2025 年生猪养殖行业有望获得正常盈利,成本最有竞争力的猪企将获得超额收益,2026 年生猪价格也有望超市场预期。

太平洋证券指出,发展改革委提出不增产能和降重稳价倡议,一旦落实将会对生猪产业产生重大影响,2026 年猪价表现或超预期。

对于猪企而言,成本优势明显、出栏兑现度高的优秀养殖企业,有望成为本轮政策受益者,取得超额收益。标的方面,国联民生证券给投资者推荐的是牧原股份、温氏股份、神农集团、巨星农牧。

据最新数据,温氏股份5月份肉猪养殖综合成本为6-6.1元/斤,猪苗生产成本降至280元/头左右。牧原股份表示,年初至今,公司生猪养殖成本逐月下降,5月已降至12.2元/公斤左右,环比下降接近0.2元/公斤,2025全年目标完全成本12元/公斤,2025年出栏目标商品猪7200万头-7800万头,仔猪800万头-1200万头。

与此同时,这些龙头猪企还将受益于政策带来的集中度提升。成本高企、管理粗放、生产力低下的小型猪企本就在微利寒冬中挣扎,如今政策引导主动去产能,意味着这些中小养殖户可能更快退出或被整合。

数据显示,在2016年,国内生猪养殖前20位企业合计出栏量还只有4133万头,占当年全国生猪出栏量的6%;2024年,前20位企业合计出栏量就达到了21580万头,大幅增长了4倍,占当年全国生猪出栏量70256万头的比例也提升到30.7%。

文字来源于网络。发布者:证券市场周刊,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sxkyhb.cn/11708.html

(0)
证券市场周刊的头像证券市场周刊
上一篇 2025年7月10日 下午2:39
下一篇 2025年7月11日 下午2:14

相关推荐

  • 苹果WWDC 2025:“液态玻璃”难掩AI“慢跑”的市场焦虑?

    北京时间2025年6月10日凌晨,苹果全球开发者大会(WWDC)以一场“务实主义”的发布会拉开帷幕。在AI技术军备竞赛白热化的背景下,苹果选择以“液态玻璃”设计语言和AI能力下沉为核心,推出iOS 26、macOS Tahoe等六大操作系统年度更新,并首次向开发者开放Apple Intelligence底层模型。然而,这场发布会既未带来颠覆性创新,也未缓解市…

    2025年6月10日
    3200
  • 天风证券前4月IPO数量排名行业第五

    2025年1-4月IPO发行上市已收官!数据显示,1-4月IPO新增发行上市企业共37家,累计募资额达247.45亿元。其中,天风证券(601162.SH)保荐及主承的兴福电子、众捷汽车分别登陆科创板和创业板,助力企业上市数量排名行业第五! 兴福电子是2025年湖北省首家成功上市的IPO企业,也是湖北省、市、县三级国资中首家成功在科创板上市的国有企业。兴福电…

    2025年5月19日
    3100
  • 天风证券债券投行2025年一季度亮点纷呈,深耕国家战略,展现国企担当

    近日,中国证券业协会发布了2025年一季度证券公司债券(含企业债券)承销业务专项统计(以下简称榜单),多项数据显示,天风证券在绿色金融、民营企业支持等国家战略领域表现亮眼,以专业能力持续助力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彰显了湖北省属金融机构的责任担当。 当前绿色债券市场增速显著,据榜单显示,天风证券全资子公司天风资管以7.98亿元承销金额和1家主承销的成绩位列行业第…

    2025年5月20日
    3000
  • 新天药业分公司被举报大范围行贿医生

    5月27日,界面新闻报道称,四川省卫健委近期收到举报信,反映当地部分医疗机构医生涉嫌收受商业贿赂,被举报对象为贵阳新天药业股份有限公司成都分公司(下称新天药业),以及30余家医疗机构的医生。 27日晚,微博等社交媒体上亦出现落款为四川省卫健委的文件《关于对举报材料的进行核查的通知》及附件,附件为举报信形式,列举了新天药业的商业贿赂的对象,包括四川省内的绵阳、…

    2025年5月28日
    3100
  • 中汽协发倡议,众专家亮观点(三)| 郑赟:借鉴国外经验制度,避免无序价格战

    汽车纵横全媒体 编者按: 5月31日,中国汽车工业协会面向全行业发布《关于维护公平竞争秩序 促进行业健康发展的倡议》。倡议中指出,自2025年5月23日起,有车企率先发起大幅降价活动,多家企业跟进效仿,引发新一轮“价格战”恐慌。无序“价格战”加剧恶性竞争,将进一步挤压企业利润空间,进而影响产品质量和售后服务保障,不仅阻碍行业自身健康发展,也将危害消费者权益,…

    2025年6月4日
    2600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联系我们

400-800-8888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件:admin@example.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30-18: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