倾听尼山2025|郑长忠:现代家庭传承文化并非对传统简单复刻

倾听尼山2025|郑长忠:现代家庭传承文化并非对传统简单复刻

编者按

2025年7月9日至10日,第十一届尼山世界文明论坛将在山东曲阜举办。

从2010年9月创立至今,尼山论坛汇集全球专家学者,汇聚世界文明智慧,共同为解决人类社会普遍存在的问题、为人类文明的未来发展贡献智慧,正日益成为世界了解中国的重要窗口、文明交流互鉴的重要平台、凝聚人类文明共识的重要纽带。

当下,全球政治冲突频发、各国之间经贸壁垒陡增,不同文明之间的对话显得尤为迫切。

本届尼山论坛的主题是“各美其美·美美与共——文明间关系与全球现代化”,并设置了“文明的起源与未来发展”“儒家文化的世界意义和时代价值”“齐鲁文化与世界文明”“在全球现代化进程中成人之美”“文明视野下的家庭意义与社会发展”“人工智能发展与人类文明走向”等多项分议题。

这个世界如何才能做到各美其美、美美与共,不同的文明如何相处和互鉴,人类才能拥有更好的未来?结合本次论坛的主题和各项分议题,经济观察报采访了来自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学者与专家,以下是来自他(她)们的观察、思考和期望。

经济观察报记者 郑明珠

复旦大学政党建设与国家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教授郑长忠,长期深耕家庭形态与社会发展研究领域,他凭借深厚的学术积淀与敏锐的现实洞察力,从政治学、社会学等多元视角剖析家庭与国家、文明的内在关联,其研究成果为理解社会变迁与家庭功能演变提供了重要理论支撑。

在2024年尼山世界文明论坛上,郑长忠提到,家庭作为社会的基本单元,是推动文明诞生和发展的重要力量,承载着文化传承、身份塑造和情感支持等功能。在现代化进程中,家庭形态发生了显著变化,但其在文明建设中的基础地位依然重要。

郑长忠强调,家庭通过“人的自我生产与养育”,成为观念传承与技能训练的核心载体。例如,“孝悌”观念在现代家庭中,虽摆脱了传统家庭权力结构,但仍以亲情关怀、亲子陪伴等柔性方式延续价值内核。现代家庭文化传承面临“传承什么”的命题——需创造性转化传统文化,而非简单复刻。

在2025年尼山世界文明论坛召开前夕,经济观察报采访了郑长忠。

经济观察报:你在去年的尼山论坛中提到家庭形态在现代化进程中的作用与变化,能否具体谈谈?

郑长忠:理解现代化进程中家庭形态的变化,需要在长波段的历史视角中审视。人类的存续离不开两种“生产”:一是物质资料的生产——为解决生存所需的衣食住行;二是人的自我生产——为实现族群延续,同时推动人的成长发展及相应的生活构建。在古代社会,家庭同时承载着生产与生活的双重功能,在与自然抗争的过程中,需要大量人口协作,这使得家庭成为生产生活的核心载体,其中,生产功能尤为关键。随着现代化进程的推进,生产模式从农耕、小作坊向大规模工业生产转型。这一过程中,物质生产的主体逐渐从家庭剥离,家庭仅保留局部生产内容。

生产的两类属性在现代社会出现分化——物质生产更多由经济单位承担,家庭则主要保留“人的自我生产” 及相关生活功能。生活内容逐渐走向市场化——从饮食到各类生活供给,越来越多的生活场所与资源由社会提供,促使部分生活功能“外部化”。伴随这一趋势,家庭承载的社会职能较传统时期显著缩减。由此可见,现代化进程确实深刻重塑了家庭形态。

经济观察报:家庭形态在文明建设中处于什么基础地位?涉及哪些方面?

郑长忠:文明的传承涉及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生态五大建设,这五大建设不断累积与传承。随着生产力发展,文明内容也会发生新变化。

我认为家庭形态在文明建设中的基础地位体现在:五大建设中的基础性内容都必须由家庭来承担,只是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家庭承担的方式有所差异——有的是直接传承,有的是通过父母协助完成。因为家庭具备一项关键功能,即人的自我生产与自我养育。因此,五大建设中的诸多观念、基本做法及内部关系,都需要通过家庭来传承和训练。人在成长之后要参与文明建设,在成长之前则需先掌握相关的知识与技能,所以家庭在整个文明建设进程中具有基础性地位。

经济观察报:你曾提到,现在家庭形态呈现小型化、代际离散化、婚姻延迟化,这些特征是否会对家庭的文化传承产生深层次影响?

郑长忠:家庭作为人类组织自身的一种方式,必然与社会发展形态相匹配,其演进始终与文明进程同频共振。

生产功能大规模外移是家庭小型化的核心动因。传统超大型家族以血缘为纽带形成刚性组织体系,承担农耕时代的生产生活职能;而在现代化推动下,这种体系从古代的局部解构走向彻底分化,先是演变为独立核算的核心家庭,后因计划生育政策、生育观念转变等多重因素,进一步缩小为“夫妻+ 1—2孩”的结构,这是两步递进的小型化过程。

代际离散化本质是现代化的产物。现代社会的人口跨地域流动,使子女与父母分居成为常态。婚姻延迟化则与教育成本攀升、学业周期延长、个体发展积累需求、婚恋观念变化及匹配难度增加等因素密切相关。这些现象的本质是现代化进程中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等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从文化传承的具体维度来看,现代家庭的文化传承并非对古典传统的简单复刻,而是涉及“传承什么”的命题——是传承全部古代文化,还是萃取优秀传统并推动其创造性转化?以“孝悌”为例,传统家庭中,基于“三纲五常”的刚性权力结构已发生改变,但“孝悌”内核以柔性方式延续,即便祖孙分居,亲情关怀仍传递着“孝”的观念;父母通过亲子陪伴,延续“尊老爱幼”的价值内核。

在关系网络层面,横向亲戚关系(如表兄弟辈)因代际离散而弱化,但新型情感共同体正在形成。年轻人更依赖朋友群的情感支持,同时通过社区、学校等社会资源完成对子女的教育,这是对现代社会的主动适应。

因此可以说,影响是客观存在的,但需辩证看待。既要承认时代进步带来的变化,也要看见其中蕴含的建构功能——这是正反两面并存的现实。

经济观察报:儒家倡导“修身齐家治国”,“齐家”是关键环节,但近些年结婚率创新低,有观点认为这会导致家庭逻辑断裂,你如何看待?

郑长忠:从宏观角度来看,我依然认为这个逻辑没变。“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逻辑本质上强调家庭在社会传承与治理中的基础作用,这一功能的内核并未改变。不过从微观趋势和长远发展来看,确实需要关注家庭结构的变化。如果单身现象持续增多,部分人终身不组建家庭,待其父母离世后,这部分个体便不再属于传统意义上的“家庭”范畴,“齐家”的功能自然无法作用于他们。

当独身群体规模扩大,可能会从数量和结构上削弱家庭作为国家治理微观载体的功能,但这并不意味着家庭功能本身被解构——毕竟只要多数人仍在组建家庭,家庭的社会功能就依然存在。这里需要先明确讨论的前提:我们的分析始终基于“人类社会存在家庭”和“生物性人类延续”的基础。如果所有人都拒绝成家,几代之后人类消亡,讨论家庭功能自然失去意义;若未来社会彻底演变为个体无家庭的状态,国家治理的微观逻辑也会随之重构,但这属于极端假设,而非当下的现实问题。因此,更重要的是思考如何引导和支持人们组建家庭,这属于对策层面的话题,而不是单纯纠结于“逻辑是否断裂”的理论争议。

经济观察报:你曾在论坛中强调多方互动对家庭建设的重要性,这几年我们也看到一些城市在探索“家、校、社、企”四方协同,在这类协同机制中,该如何界定各方的责任边界?又该如何更好地发挥协同效应呢?

郑长忠:家庭建设是文明结构与社会结构的基础环节。从宏观层面看,国家需要在政策、制度、组织及观念倡导上引领家庭建设;从微观层面看,它又涉及柴米油盐、子女教育、老人赡养等现实问题。落实到微观主体,就需要在孩子教育、老人赡养、家庭内部协作及企业等职业共同体支持等方面形成合力。

现代社会中,家庭功能较传统社会大幅弱化,小家庭成为主流,许多生产与生活功能已外移至社会和市场,因此社会与市场有必要为家庭建设提供支撑。具体来看,“家、校、社、企”围绕家庭建设协同发力,表面上是各方让渡部分资源,实则为家庭可持续发展创造条件。社会主义的逻辑并非否定资本等要素,而是强调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条件下,各方需以“共同体”思维合作,各尽其责。

那么,具体应该如何操作,边界如何界定?我们认为,要在各方守好本职工作的边界基础上,根据自身资源禀赋与比较优势创造协同条件。有时“意愿”比“能力”更关键——有意愿才会主动创造条件。因此,不仅要众筹智慧与力量,更要凝聚共同的行动意愿。

经济观察报:当下年轻人对自上而下的说教式引导存在抵触情绪,你在去年的尼山论坛中提到的“家庭家教家风建设工程”,如何让年轻人更好地接纳?

郑长忠:年轻人反感说教并非新现象,而是自古以来青春期乃至青年期阶段的正常叛逆心理的表现,不能因抵触就放弃引导。从顶层设计看,注重家庭家教家风建设是国家推动的整体性倡导工作,是政策制度与组织推进的总抓手。在具体实施中,需要社会各方配合,关键在于“因材施教”:针对不同年龄、群体及家庭差异进行精准引导,激发年轻人的主动参与意识。如此才能让年轻人从被动接受到主动认同,真正融入家庭家教家风建设。

经济观察报:如今各大城市公园存在相亲角,许多年轻人倾向于通过MBTI(一种性格测试方法)等方式进行婚恋匹配,而家长往往要求“体制内优先”。这种碰撞下,中国式家庭的组建逻辑是否发生了变化?

郑长忠:事实上,家庭婚恋观始终处于动态演变中,这种变化既体现社会发展的时代性,也存在代际认知差异。具体表现为两方面:一是不同时代背景下教育模式的差异;二是成年人、老年人与年轻人因生活经验不同,对家庭、婚姻的理解存在认知与经验鸿沟。这种观念差异自古以来都客观存在,尤其在现代社会快速变革的背景下,不仅代际差异显著,人际观念分歧也愈发普遍,这些都是正常的社会现象。

经济观察报:最后回到现实关切。当下许多人面临“996”工作模式,甚至无暇顾及家庭。部分企业尝试推行“家庭时间储蓄账户”,你认为将家庭时间保障作为社会必要投资有何积极意义?除企业自主探索外,国家政策层面需在哪些关键领域提供制度性支撑?

郑长忠:你提到的“四方协同”确实是解决问题的核心。家庭时间保障本质上需要社会多方力量联动。时间保障是全球性问题——现代社会以来,西方社会曾为争取8小时工作制而斗争,五一劳动节的设立正是为纪念这一历程。中国也不例外,尤其在数字化发展与企业竞争加剧的背景下,“内卷” 导致劳动时间被过度延长从而侵占家庭时间。为此,国家已出台反对内卷的相关政策,许多企业也积极响应,如明确不允许或不倡导加班。

在落实层面,需国家政策、企业探索与社会尝试多管齐下。例如湖北省决定在全省推行“妈妈岗”就业模式,就是地方的有益探索。对这类创新,应保持包容态度,鼓励通过多方探索与智慧完善方案。我们期待这些探索持续推进,逐步构建行之有效的家庭时间保障体系。

(作者 郑明珠)

免责声明:本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供参考、交流,不构成任何建议。

倾听尼山2025|郑长忠:现代家庭传承文化并非对传统简单复刻

郑明珠

大消费新闻部记者 长期关注零售消费,探索并记录产业背后的“人”和“事”。

文字来源于网络。发布者:经济观察报,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sxkyhb.cn/10754.html

(0)
经济观察报的头像经济观察报
上一篇 2025年7月3日 下午2:26
下一篇 2025年7月3日 下午2:27

相关推荐

  • 《富春山居图》:跨越时空的命运传奇

    艺术冷知识 在浩如烟海的中国绘画史上,元代画家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无疑是一颗璀璨的明珠。这幅画承载着岁月的沧桑,经历了无数的波折,其坎坷命运令人动容。 黄公望晚年隐居富春江畔,沉醉于山水之间,历时多年,终于完成了《富春山居图》这一传世之作。画卷中,富春江两岸的山水风光如诗如画,峰峦起伏,江水悠悠,渔舟唱晚,尽显江南山水的秀丽与宁静。黄公望以其精湛的笔墨技艺…

    2025年5月17日
    1700
  • 11.42亿元股权转让告吹 科德教育终止控制权变更事项

    6月20日晚,科德教育(300192.SZ)发布公告称,公司收到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吴贤良及十堰中经和道企业管理合伙企业(有限合伙)(下称“中经和道”)出具的《告知函》,本次股份转让暨公司控制权变更事项终止。公司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仍为吴贤良。 5月21日,吴贤良与中经和道签署了《关于苏州科德教育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股份转让协议》。吴贤良拟将其持有的公司无限售…

    2025年6月22日
    1000
  • 金谷信托:践行国家战略 书写绿色金融新篇章

    2025年一季度,金谷信托作为联合体成员之一,成功中标福建莆田“木兰溪南岸乡村振兴项目(一期)工程总承包”项目(以下简称“木兰溪总承包工程”)。金谷信托发挥信托制度优势,深度参与地方的绿色经济发展与产业升级,为莆田市发展蓝图注入金融活水,展现出信托行业在服务国家战略、普惠社会民生中的独特价值,是金融机构以创新赋能乡村振兴的典型案例之一。 该项目由中建海峡建设…

    2025年4月25日
    2300
  • 国家统计局:第四次全国农业普查工作当前正处在准备阶段

    经济观察网讯 6月16日,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国民经济综合统计司司长付凌晖表示,国务院近期印发了通知,决定在2026年开展第四次全国农业普查,这是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上开展的一次重大国情国力调查。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和《全国农业普查条例》规定,农业普查每十年举行一次,尾数逢6的年份为普查年度。2026年我国将开展第四次全…

    2025年6月16日
    800
  • 红星美凯龙:非执行董事郑永达辞任

    公司简讯 近日,红星美凯龙家居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股票代码:01528.HK,以下简称“红星美凯龙”)发布关于非执行董事辞任的公告。 公告显示,红星美凯龙于近日收到非执行董事郑永达递交的辞任报告。郑永达因工作调动,申请辞去红星美凯龙第五届董事会非执行董事及董事会战略与投资委员会、提名委员会和薪酬与考核委员会委员职务。 辞职事项自2025年5月16日起生效。 同…

    2025年5月18日
    1800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联系我们

400-800-8888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件:admin@example.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30-18: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