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文博时空
作者 尹博《元史·耶律楚材传》记载了这样一件事:
夏人常八斤以善造弓见知于帝(成吉思汗),因每自矜曰:“国家方用武,耶律儒者何用?”楚材曰:“治弓尚须用弓匠,为天下者岂可不用治天下匠耶?”帝闻之甚喜,日见亲用。
元 《元世祖出猎图轴》中的持弓射箭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西夏人常八斤因为善于制弓而被皇帝所赏识,于是他就经常夸耀自己说:“现在正是国家用到武力的时候,像耶律楚材这样的儒者有什么用呢?”耶律楚材听到了这样的话,就回答他说:“制造弓箭需要用到弓匠,难道治理天下不需要用到治天下匠吗?”元太祖成吉思汗听说了耶律楚材的话,感到非常高兴,更加亲近和器重他。
“治天下匠”,确实是对耶律楚材最好的评价。当后来西域各国以及宋、高丽的使者前来朝见元太宗窝阔台时,窝阔台指着耶律楚材问使者们:“你们国家有这样的人吗?”使者们都回答说:“没有这样的人,像耶律楚材这样的,大概是神人吧。”窝阔台说:“你们也只有这句话不虚妄了,朕也觉得不会有这样的人。”
耶律楚材究竟有何才华功绩,担得上这样的评价呢?透过仅存的与耶律楚材直接相关的三两文物,或可与这位在大蒙古国推崇“以儒治国”、促进民族文化交融的伟大政治家进行跨越时空的对话。
耶律晋卿像 图源:明代《三才图会》
耶律楚材身长八尺,胡须很好看,声音很洪亮。元太祖成吉思汗看重他,在征召其为臣子安置在身边后并不直呼其名,而是称其为“吾图撒合里”,在蒙古语中意为“长髯人”,也即长胡须的人,从画像中亦可见一斑。
耶律其人与书法作品
耶律楚材(1190年~1244年),字晋卿,号湛然居士、玉泉老人。耶律楚材家是契丹的贵族家庭,祖先为辽太祖耶律阿保机,而他家从祖父起就世代在金朝做官,并常在燕京(今北京)居住,有着充分的汉文化修养。耶律楚材幼时即丧父,母亲给了他良好的教育,十二岁时,耶律楚材进入了书院,后又学习诗书,汉文化的熏陶使得他读书知礼。
耶律楚材其名出自《春秋左氏传》:“虽楚有材,晋实用之”,这一方面说明了他家庭浓厚的汉文化氛围,另一方面也映射了他的人生轨迹。耶律楚材获得其名时,辽国早已灭亡了,他的父亲耶律履(1131年~1191年,金代尚书右丞,文学家、画家)花甲之年老来得子很是喜悦,希望他能够成才,而辽国的后代到了金朝做官,自然就是“晋实用之”了。
耶律楚材也没辜负父亲的期望,十多岁时就已入金朝为官了。但金朝势力江河日下,在中都(燕京,今北京)1215年被蒙古国攻破后,成吉思汗听闻耶律楚材的才华,就征召其为臣属,耶律楚材的“楚材”,也可认为是金朝文化培养出的才子,到蒙古国来做官。
明 成吉思汗像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在被成吉思汗征召后,耶律楚材也就一直兢兢业业辅佐蒙古国了。成吉思汗和耶律楚材之间有一段著名的问答。成吉思汗在征召耶律楚材时曾经询问他:“辽、金和我朝是世仇,朕为你洗刷掉耻辱,如何呢?”耶律楚材回答说:“我的父亲和祖父曾经在金朝任职,既然已经做了臣子,那么怎么还胆敢仇视君主呢?”这番回答得到了成吉思汗的看重,耶律楚材“吾图撒合里”的亲切蒙古称呼也是在这之后取得的。在被成吉思汗征召的前年,耶律楚材有一书法《韩愈平淮西碑卷》,已反映出他少年时期的心性,耶律楚材能够如此回答成吉思汗也并不让人感到意外。
元 耶律楚材《韩愈平淮西碑卷》(局部) 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馆藏
《平淮西碑》本为韩愈所作,记载了唐宪宗元和十二年(817 年),裴度平定淮西(今河南省东南部)藩镇的功绩。安史之乱后,唐王朝陷入了藩镇割据的动乱,而淮西叛唐尤甚,对唐朝统治形成了巨大的威胁。平淮之战打了五年,最终在唐朝重臣裴度的带领下成功稳定了大唐基业。但韩愈《平淮西碑》却过度夸赞了裴度的功绩,引发了其他部将的不满,于是这块立于汝南城北门外的平淮西碑也就被推倒砸断了,今只流传其文。
元 耶律楚材《韩愈平淮西碑卷》(局部) 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馆藏
耶律楚材的《韩愈平淮西碑卷》作于贞祐元年(1213年),他时年二十四岁,书写此篇碑文反映的是他虽身处动乱之世,但内心深处希望国家安定、统一,这是一种儒家修齐治平的政治理想。从书法风格来看,《韩愈平淮西碑卷》并不多加雕琢,而是呈现出一种顿挫与坚毅,虽有些地方让人感到僵直,但更多展现的是耶律其人的刚健与挺拔。书法的风格就是人的风格,而书法内容的选择更展现出人的品位,可以说,耶律楚材为人的正直和对天下的担当从年少时就已发轫了。后来,耶律楚材果然也积极对蒙古国进行匡扶,打击流氓地痞、建立社会秩序、禁止欺压百姓、确立尊汗礼节、主持国家财税……其诸多的工作也为后来的元朝建立打下了立国之基。
耶律楚材在晚年还有一书法遗存——《送刘满诗卷》,这件晚年作品风格和他年少时的书法风格相近,但更加圆融成熟、笔力浑厚雄健。“此盖晚年所作,字画尤劲健,如铸铁所成,刚毅之气,至老不衰。”这是宋濂做出的对耶律楚材书法的定评,由于宋濂的判断准确而又承当,这段话成为了后世品鉴耶律楚材书法的唯一标准。
元 耶律楚材《送刘满诗卷》(局部) 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藏
诗卷写道:天下百姓大半流亡逃散,唯独你治理下的千户民众安居乐业。你已名列朝廷能吏之中,清廉的名声比泰山还要崇高。庚子年冬十月十六日,阳门的刘满即将赴任,向我索诗留念,我写下此诗以赞扬他善于治理。那些残暴的贪官和狡诈的胥吏,难道不该感到羞愧吗?落款为玉泉,耶律楚材因家在今北京香山和玉泉之间,故又别署玉泉。
《送刘满诗卷》是耶律楚材1240年的书法作品,距他去世还有四年,故而为“晚年所作”。诗卷内容虽不长,但拖尾有五人七跋,以宋濂最有名气,其跋位于首位。
元 耶律楚材《送刘满诗卷》宋濂跋 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藏
宋濂此时还身处元朝,所以跋中说“归我国朝”指蒙古国。宋濂赞美了耶律楚材在蒙古国的政治作为。当时,金朝百姓刚刚归附、国家制度尚未完善,新占领的州县常被分割为诸王贵族的封地。由于安抚政策不到位,百姓纷纷逃亡。宋濂认为耶律楚材心系百姓、关怀之情无比深切。
在宋濂的跋文真迹中,其实并没有上述对耶律楚材书法的评价,而是主要侧重于对耶律楚材政治功绩的评价,这是把耶律楚材作为儒者来看待,而非首先视之为书家。宋濂的题记,主要赞扬的也是耶律楚材的儒家士大夫情怀,而宋濂那段对耶律楚材书法的评价,是后来他在将此跋《跋耶律文正王送刘阳门诗后》收入自己的文集《宋学士文集》时才加入的。
《宋学士文集·卷十四》
“不可以作书画观,其励人心、正世道,功莫大焉。”耶律楚材的书法亦被认为可以正人心世道,这是因为耶律楚材为人正直,有凛然正气、忠烈之风,而观其书法如见其人,也就具有了教化的作用。耶律楚材一辈子正直,就算面对皇帝也敢于进谏。太宗时,宠臣杨惟忠由于纵容杀人被耶律楚材收押,而宦官因此勾结诬陷耶律楚材违反制度,太宗大怒,将耶律楚材囚禁,不久又后悔,想要将之释放。但耶律楚材不肯解开绳索,询问太宗:“您拘押我是因为我有罪,应当明确告知百姓罪行,不可赦免。但现在您又放了我,说明我无罪,国家大事怎可像儿戏一样反复无常呢?那国家又如何治理呢?”这一番话让众人大惊失色。而太宗也承认了自己的错误,并用宽和的言语对其安慰。
耶律楚材最后也是因心中的正直、责任而死。1241年太宗窝阔台死后,皇后脱列哥那称制,非常宠信奸邪小人,国家政务很多都被干扰,变得不通行。其中,奥都剌合蛮使用资财获得了权力,在朝里为非作歹,耶律楚材多次当面指责弹劾他,众人对耶律楚材都很感到担忧,因为奥都剌合蛮被皇后所宠爱。皇后有旨意,凡是奥都剌合蛮提出的建议,令史都要记录下来,否则就斩断令史的手。但耶律楚材阻止说:“事情如果合理那自然要奉行,但是如果不合理,我连死都不怕,何况斩断手臂呢?我侍奉太祖太宗三十多年,从来也没有对不起国家,皇后要无罪就杀了老臣吗?”皇后忌惮耶律楚材的资历,并不敢拿他怎么样,但心中对其不满,在政事上对他加以排挤,没过几年,耶律楚材就郁郁而终了。
他的离世引起很大震动,倾国悲哀,许多蒙古人都痛哭,如同失去自己的亲人。汉族的士大夫更是流着眼泪凭吊这位功勋卓著的契丹族政治家。大蒙古国数日内不闻乐声。正如其同时代人曹之谦在《中书耶律公挽词》中所言:“忽报台星折,仍结薤露新,斯民感天极,洒泪叫苍旻。”他的遗体被运回燕京故里,安葬在他生前非常眷恋的玉泉山下的瓮山泊(今昆明湖)之滨,与先于他去世的夫人合葬。并为其建庙立像,仪式极为隆重。
耶律楚材的“琴癖”与名琴
冬夜弹琴颇有所得乱道拙语三十韵以遗犹子兰
耶律楚材
湛然有琴癖,不好凡丝竹。
儿时已存心,壮年学愈笃。
有我春雷子,岂惮食无肉。
旦夕饱纯音,便是平生足。
耶律楚材死后,有对他进行诬陷的人,说国家的赋税,一半都到他家去了。于是耶律楚材的家就被重新查看,但“唯琴阮十余,及古今书画、金石、遗文数千卷”,这就是耶律楚材多年相位剩下的财产了,说是两袖清风也并不为过。财产中,琴首先被提及,也确实反映了耶律楚材的志趣。耶律楚材自称有“琴癖”,他年少时就对古琴艺术相当喜爱,长大后依旧不忘修习,琴艺达到了“稍疾意不急,似迟声不跼”(节奏看似稍快,但意态从容不迫;声音仿佛略缓,却流畅毫无滞涩)的境界。
《困学斋杂录》“京师名琴”条
由于爱好琴艺,耶律楚材也重视名琴。上述诗中的“春雷子”即为名琴,此琴也被元人笔记《困学斋杂录》“京师名琴”条所记载,其他元人认为的名琴还有玉振、不出户、石上流泉、寒玉等。“春雷”被注释为“金内府物名曰承华殿春雷”,此琴属唐代名琴,原在宋徽宗手上,其设有“万琴堂”,而“春雷”为万琴之第一品。金人攻破宋廷时,掳掠走了很多宝贝,“春雷”也就到了金人手中,金章总对此琴爱不释手,死后还以其陪葬。或许是因为此琴太过出名,之后兜兜转转,“春雷”又被赐给了耶律楚材。
唐 “春雷”琴 图源:郑珉中先生藏琴手记
古琴中,本就以唐琴为贵,而唐琴又以唐代制琴名匠雷威的琴为佼佼者,雷威所制琴也称“雷琴”或“雷公琴”,而雷威一生所制琴中,又以“春雷”技艺为最高。“春雷”确确实实是爱琴之人至高无上的宝贝,身为爱琴者,耶律楚材也对其无比喜爱,认为有了他的春雷子,就连吃饭没肉也不觉得是什么难事了,“岂惮食无肉”。传世不只有一把“春雷”,而耶律楚材手执的那把春雷,我们今天还能见到,此琴一直传到了今天的北京鉴琴专家郑珉中那里并被妥善收藏。
唐 “石涧敲冰”七弦琴(正面) 四川博物院藏
唐 “石涧敲冰”七弦琴(背面) 四川博物院藏
海内外流传下来的唐琴本就不多,而另一把唐琴亦与耶律楚材有关,就是如今被收藏于四川博物院的“石涧敲冰”七弦琴。郑珉中专家也曾亲自到川博鉴定这把琴,他对比了《送刘满诗卷》中的印章和“石涧敲冰”七弦琴上的“玉泉”印,最终确定了此琴即为耶律楚材旧藏。
对琴艺的钻研使得耶律楚材也形成了自己的琴论。他反对那些艳俗的音乐,而喜爱古琴的古雅自然,并认为只有古雅的思想才有利于对民众的教化。耶律楚材还认为弹琴可以排遣忧愁、修身养性,如“居士闲弹《止息》时,胸中郁结了无遗”“何止销我忧,还能禁邪淫”说的都是弹琴的妙用。
琴声是耶律楚材儒家政治理想的化身,平和的琴音象征着太平治世,而靡靡之音则是亡国的征兆,喜爱琴艺,其实就是喜爱儒家文人的传统审美。耶律楚材的琴艺很明显也是在儒家文化的基础上形成的,乐与修身、教化的联系,自孔子时即已有之,而在实际的政治作为中,耶律楚材也尊孔崇儒,并恢复了科举考试,保护儒人无数,使得相当多的士人免于沦为奴隶,而很多儒家文士,后来都成了治理国家的人才。
耶律楚材祠
与耶律楚材直接相关的文物,实在太少了,耶律楚材其人虽不在,但北京颐和园昆明湖畔仍有耶律楚材祠留存。昆明湖滨,正是耶律楚材死后躯体埋葬的地方。这一祠堂本来在明初被付之一炬,不过在乾隆十五年(1750年)扩建清漪园时,耶律楚材的棺木被偶然发现,而乾隆皇帝因非常敬重耶律楚材,就为之重修了祠堂,还亲写了《耶律楚材墓诗及序》,并命大臣汪由敦写出《元臣耶律楚材墓碑记》,两文均被刻于一碑上,前文刻于碑阳,而后文刻于碑阴。如今的耶律楚材祠内仍能看到静穆的耶律楚材塑像、乾隆亲题的“元枢宰化”匾额及3.1米的刻字大石碑。
碑记有:“尝谓治弓尚须用弓匠,治天下安可不用天下匠?遇所不便于民,必力争不少屈,至有厌其为百姓哭者。卒赖其规画,法制粗立,民得宁息。故论有元一代名相,必以楚材为称首。”建立国家、开创基业并传承法统,必须要有精通经典、通晓治国之道的杰出大臣来制定法规、谋划方略、确立制度以维持长治久安,这才是立国的根本,而耶律楚材就是这样的杰出大臣,“真社稷臣也”(元太宗语)。
【耶律楚材小传】
耶律楚材(1190~1244),契丹族,曾在大蒙古国担任要职,是当时重要的政治人物。金泰和六年(1206年),他初入仕途,担任掾职,之后被授予了开州同知。金贞祐二年(1214年),他被授予了左右司员外郎的官职。蒙古国成吉思汗十年(1215年),耶律楚材被成吉思汗征召至漠北,随其西征。窝阔台汗三年(1231年),耶律楚材被任命为中书令,成为朝廷重臣。然而,在太宗去世后,乃马真·脱列哥那皇后掌权,对耶律楚材心生不满,逐渐对其加以排挤耶律楚材。最终,他在乃马真后三年(1244年)郁郁而终。
耶律楚材在政治上大力倡导文治,推崇孔孟之道,选用儒生治国,确立了国朝的君臣之分,制定了《便宜十八事》的法律。在经济上,耶律楚材也大力任用儒生来收取赋税,使得蒙古国建立起了合适治理农耕经济的适宜经济制度,为国家积累了大量的财富。在军事上,由于蒙古军队杀戮的现象比较严重,耶律楚材也坚定地反对军队过于残暴的行为,并不把所征服的地区大肆屠戮,而是加以调停劝降,保全生灵性命无数。文化上,耶律楚材也以儒治国,倡导儒学,恢复科举取士,保护儒家人才,并设立编修所、经籍所保护图书。这一系列举措不仅使得蒙古国国力蒸蒸日上,而且避免了中原文化的大倒退,“治天下匠”的说法耶律楚材当之无愧。说是治世能臣不为过。此外,耶律楚材在文学艺术上对当时蒙古国的文人也有很大的影响,他的传世著作包括《西游录》《湛然居士文集》等,另有一些诗文散见于《永乐大典》残卷等地方,而耶律楚材的艺术,主要能看到的是其书法,其他相关文物由于各种原因,今不得见了。
【尊孔崇儒】
在思想文化领域,耶律楚材积极推行儒家思想,尊崇孔子学说。金朝覆灭之后,他特意派人寻访孔子后裔,最终找到第五十一世孙孔元措。在他的极力主张下,1233年孔元措获准承袭衍圣公爵位,得以重返山东曲阜主持祭祀事宜,从而确保了自宋金以来衍圣公世系的延续。此外,经耶律楚材奏请,元太宗批准重修孔庙,给予孔子后裔特殊礼遇,并创办国子学以推行文化教育。1237年,他进一步建议恢复科举制度。次年,元朝首次举行科举考试,录取了士子四千余人。
【佛学渊源】
耶律楚材也“以佛治心”,他小时候除了儒家经典,也接触到了很多佛教的内容。金末战乱期间,燕京被蒙古军围困,他深感世事无常,遂潜心修佛。他最初跟随圣安澄公学习禅法,后拜曹洞宗高僧万松行秀(1166~1246年)为师,苦修三年,并获得认可,成为了居士,在这之后他才被成吉思汗征召。后来耶律楚材也以“湛然居士”自号,可见佛学思想对耶律楚材的深远影响。
耶律楚材曾作《万松老人万寿语录序》。他接受了万松老人“以佛治心,以儒治国”的主张,致力于维护中原文化。他的许多政治纲领和措施的正确实施,都离不开恩师万松行秀的教导和指点。万松行秀圆寂后人们为他修建墓塔以示纪念,现在北京西四南大街43号还有一座万松老人塔,就是万松老人的灵骨塔,该塔是北京城区内仅存的一座砖塔。
【天文】
耶律楚材在天文领域也有所建树。耶律楚材在其编撰的《西征庚午元历》中最早引入了“里差”这一概念,里差即为地理经度差异导致的时间偏差,用于修正天文观测的时间误差。1220年,耶律楚材随成吉思汗西征期间,在撒马尔罕(古称寻斯干城)观测到一次月食现象。据记载,当年农历五月的望日(公历6月17日)的月食,按照金朝《重修大明历》的推算,食分应为二分,食甚时刻应在子夜时分。然而实际观测显示,月食在初更未尽时就已开始。这一差异使耶律楚材认识到,同一天文现象在不同经度地区观测存在时间差异,由此他使用了“里差”这一时间校正概念,并将其系统性地纳入历法编制之中。
【轶事典故】
- 元代重臣宋子贞撰写的《中书令耶律公神道碑》记载:耶律楚材的父亲耶律履精通术数之学,尤其擅长太玄之术。他曾经私下告诉亲近的人说:“吾年六十而得此子,吾家千里驹也,他日必成伟器,且当为异国用。”因此特意引用《左传》“虽楚有材,晋实用之”的典故,为其取名“楚材”。
- 《元史》记载:有一次,成吉思汗对异常出现的冬雷现象深感困惑。而耶律楚材通过占卜预测道:“回回国的君主将会死在野外。”果然不久后,回回国的君主便离世了。还有一次,西方突现长星,当成吉思汗就此异象征询耶律楚材时,这位博学的谋臣断言:“女真人即将更换君主了。”历史的发展印证了他的预言——次年,金朝宣宗皇帝完颜珣便驾崩。
- 《元史》记载:当蒙古军队攻克灵武时,耶律楚材展现出与众不同的远见卓识,其他将领专注于抢夺人口和钱财,而耶律楚材却致力于搜集典籍和大黄药材,为可能爆发的疫病未雨绸缪。不久之后军中确实发生了疫病,而士兵们一使用大黄就痊愈了。
图片 | 尹博
排版 | 黄思琦
设计 | 尹莉莎
免责声明:本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供参考、交流,不构成任何建议。
文字来源于网络。发布者:经济观察报,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sxkyhb.cn/128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