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夏季,上海市民纷纷反映,城市中蝉的数量明显增多,尤其是在梧桐树下,蝉鸣声高达80分贝以上,远超日常环境噪音标准,甚至有市民表示夜间蝉鸣影响睡眠,部分人出现耳膜不适。与此同时,树下通行时遭遇蝉雨,虽无害但心理不适。这一现象引发了广泛的社会关注和讨论。
据昆虫专家解释,今年的蝉鸣声和数量激增,主要是由于蝉的大年现象所致。蝉存在大小年现象,即不同生长周期的蝉品种叠加出现,导致蝉的数量异常增多。例如,黑蚱蝉的蛰伏期为3-5年,当蝉的生长周期达到一定阶段,环境条件适宜时,大量蝉同时破土羽化,形成大年。这种现象在自然界中并不罕见,但今年在上海尤为明显。
蝉鸣声的响亮不仅与数量有关,还与蝉的求偶行为密切相关。雄蝉通过鸣叫吸引雌蝉,而今年由于蝉的数量激增,鸣叫声也更为频繁和响亮。此外,今年上海经历了超长梅雨季后,高温和城市热岛效应促使蝉幼虫破土羽化,多个品种生命周期重叠,进一步加剧了蝉的数量激增。
除了蝉鸣声,市民还普遍反映蝉尿问题。蝉的尿液含有氨基酸、糖类等营养物质,对人体和衣物无害,只是会给人带来心理上的不适和清洁上的麻烦。有市民在树下骑车时,甚至被尿雨淋湿,感到十分尴尬。对此,专家建议市民可通过打伞等方式进行物理隔绝,以减少不适感。
尽管蝉的数量增多对生态环境和人类影响不大,成虫阶段短,鸣叫时间有限,但市民的困扰却是真实存在的。专家呼吁市民以平常心看待这一自然现象,接受大自然的正常规律,不必因此造成过多困扰。同时,也有专家建议,可以考虑引进山东人抓知了猴的传统习俗,以自然方式控制蝉群规模。
对于蝉鸣声的治理,专家表示完全解决难度较大,但可以通过选择无蝉鸣的区域或使用降噪设备来缓解影响。此外,城市绿化部门也在积极采取措施,如调整树木种植结构,减少蝉的栖息地,以降低蝉的数量。
今年上海的蝉鸣声和数量激增,是自然现象的一部分,也是蝉大年现象的体现。虽然市民对此感到困扰,但专家认为,只要以科学的态度和积极的心态面对,就能更好地与这一自然现象和谐共处。
文字来源于网络。发布者:中国新闻周刊,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sxkyhb.cn/128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