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前全球人工智能(AI)竞争日益激烈的背景下,欧洲科技巨头CEO们正对美国砸钱式AI发展模式提出质疑。SAP CEO柯睿安(Christian Klein)在近期的一次采访中明确表示,欧洲无需盲目追赶美国的AI基础设施投资步伐,认为当前大模型已快速商品化,低算力也能实现高性能。他以中国AI公司DeepSeek的R1模型为例,指出其在性能上的突破,表明欧洲应聚焦于AI行业应用而非单纯依赖硬件堆砌。
柯睿安的这一观点并非孤例。早在2023年,他在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上曾称星际之门是欧洲的榜样,并表示绝对支持欧洲版星际之门。然而,随着美国在AI领域的持续投入,欧洲的科技领袖们开始重新审视其战略方向。2025年初,美国宣布将投入5000亿美元用于AI基础设施建设,而欧盟则迅速跟进,推出了2000亿欧元的AI投资计划。然而,柯睿安认为,这种砸钱式的发展模式并不适合欧洲,尤其是在当前AI技术已趋于成熟的背景下。
事实上,欧洲在AI领域的投入与美国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根据2023年的数据,美国在AI领域的私人投资高达638亿美元,是中国的8.7倍,是英国的17.8倍。而欧盟的AI投资总额仅为24亿至32亿美元,远低于美国和中国。尽管欧盟近年来在AI政策上有所动作,例如提出CERN for AI的倡议,计划通过公私合作建立AI投资工厂,但其在吸引私人资本方面仍显不足。
欧盟在AI领域的投资不仅面临资金短缺的问题,还存在市场碎片化、数据孤岛等问题。相比之下,中国和美国在AI领域已经形成了较为完善的生态系统,包括大量数据资源、成熟的产业链和强大的企业支持。例如,DeepSeek的R1模型在低算力下实现了高性能,为欧洲提供了另一种发展路径的参考。此外,中国在AI领域的投资规模也远超欧盟,2023年全球AI投资中,中国占比高达60%,而欧盟仅为2.4%至3.2%。
欧盟在AI领域的落后不仅体现在资金投入上,还体现在人才储备和创新能力上。尽管欧盟拥有20%以上的工程师比例,且在创新和科学进步方面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但其在AI领域的创业公司数量却远少于美国和中国。据估计,全球前100家有潜力的AI公司中,仅有5家位于欧洲。这一现象反映了欧盟在AI领域的软实力不足,尤其是在吸引顶尖人才和推动创新方面。
欧盟在AI领域的战略调整已迫在眉睫。2025年,欧盟委员会提出了AI Action Summit计划,旨在推动欧盟在全球AI竞争中占据一席之地。然而,专家指出,欧盟的2000亿欧元投资计划仍不足以弥补与美国之间的差距。美国科技巨头如Meta、Google、Microsoft等,仅在2024年第三季度的云和AI投资就达到了100亿美元,而欧盟尚未能培育出具有同等规模的企业。此外,欧盟在AI领域的投资主要依赖政府推动,缺乏像美国那样活跃的私人资本市场。
因此,欧盟需要在AI战略上做出更深层次的调整。一方面,应加强与私营企业的合作,推动AI技术的商业化应用;另一方面,应借鉴中国和美国的成功经验,打造一个完整的AI生态系统。例如,法国总统马克龙曾提出,欧洲应加大AI投资,减少对美国和中国的依赖,并计划投资4亿欧元支持9个AI集群,目标是将法国人工智能专业人才的培训规模扩大至每年10万人。这种从政策到实践的全面布局,或许能为欧盟在AI领域找到新的突破口。
欧洲科技巨头CEO们正呼吁欧盟重新思考其AI发展战略。他们认为,盲目模仿美国的砸钱式模式并不适合欧洲,尤其是在当前AI技术已趋于成熟的背景下。欧洲应借鉴中国AI企业的成功经验,聚焦于AI的应用与创新,而非单纯依赖硬件投入。只有这样,欧盟才能在全球AI竞争中找到自己的位置,避免在未来的关键技术领域受制于人。
文字来源于网络。发布者:海外网,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sxkyhb.cn/11012.html